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新型电力系统与煤电高质量转型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高玉洁, 王荣博, 王丹识
    2024, 44(8): 109-115.
    结合多家科技厂商推出的AI大模型的落地商用案例以及其在煤炭行业的实际应用实例,分析了AI大模型技术应用发展现状。基于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商所填报的300余份调查问卷,研究了AI大模型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前景;阐述煤炭行业大力发展AI大模型应用所面临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煤炭行业应用发展AI大模型的若干建议。
  • 范玮
    2024, 44(8): 95-101.
    首先阐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其次从技术、政策、市场和管理4个角度系统梳理了煤炭企业在实施“双碳”战略中所面临的挑战,然后从技术创新、生产管理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和创新激励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新质生产力驱动煤炭企业“双碳”战略实施的具体路径,最后提出若干对策以保障煤炭企业“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包括完善政策法规与激励机制、增加研发投入与建设合作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与优化资本结构、强化领导层支持与内部管理体系优化、加强人才培养与环保意识提升、鼓励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等。研究旨在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实现企业“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叶静, 叶春
    2024, 44(8): 6-11.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和煤电稳定可靠灵活性高的特性,决定了较长期一段时间内,煤电仍将在我国电力安全供应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旨在国家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兼顾能源电力保供与减碳、经济可持续与系统成本最优,在分析我国煤电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煤电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和路径,指出煤电高质量发展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煤电子新能源协同发展、提升煤电兜底保供能力、加快向灵活性调节性电源转变、持续推进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煤电一体化平台等。
  • 徐燕, 张欣钰, 裴佳梅
    2024, 44(8): 25-31.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抓手。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电力行业作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核心领域,正逐步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电力产业结构的转型离不开绿色金融服务的支持,通过为电力产业提供各类资金支持,绿色金融促进了电力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研究绿色金融对电力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了2个假设,并基于2008—2021年的相关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基础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绿色金融对电力产业结构转型具有正向影响;② 绿色金融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了电力产业结构的转型。
  • 张颜, 杨凯, 岳昊, 袁家海, 张健
    2024, 44(8): 12-24.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气候战略进程中,火电和新能源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应对一系列转型挑战的关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火电功能定位转变,碳排放约束下火电产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收缩,火电高质量转型迫在眉睫。我国不同省份资源禀赋和电力供需基础差异较大,新能源发展和火电转型进程呈现显著异质性。在此背景下,分析各省火电发展趋势,识别不同省份火电定位,准确把握火电转型进程和态势,为火电高质量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且紧迫的现实意义。基于2004—2022年我国30个省(市)的火电相关数据,利用Tapio脱钩弹性模型分析各省(市)火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的脱钩情况及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火电容量与电量长期处于容量型弱脱钩状态,各省(市)火电定位开始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大部分省(市)容量占比和发电量占比脱钩状态目前稳定在新能源驱动型脱钩阶段。我国电力结构持续优化,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逐年减少,为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提供兜底保障作用不断凸显。
  • 王永利, 张思文, 赵伟博, 延子昕, 李强, 冯延坤, 卢瑞
    2024, 44(8): 44-50.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虚拟电厂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各类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实现对虚拟电厂中各类资源的优化调度、使虚拟电厂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背景,探寻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运行机理,研究虚拟电厂内部各资源主体的出力模型,并以虚拟电厂整体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计及风险偏好的虚拟电厂优化调度模型,得到虚拟电厂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调度优化策略。最终通过算例分析,对比不同风险偏好系数下虚拟电厂中各主体组合的收益情况,得到的结果证明,各类分布式资源主体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市场交易时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
  • 程环宇, 许相敏, 郭凤凤, 王杨
    2024, 44(8): 38-43.
    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动”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当前电源端清洁化、终端电力消费电气化、电网智能化的转型趋势。电网需求峰谷差逐渐扩大,高峰用电时刻电力供应局部紧张情况不时出现。亟需通过市场化手段,挖掘负荷侧调节能力,经济灵活地应对发用电实时平衡。基于对苏州虚拟电厂试点项目的调研结果,总结当前苏州市空调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中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提出苏州地区楼宇空调领域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营的发展路径,以期推动虚拟电厂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助力虚拟电厂在苏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秦容军, 高辉娜
    2024, 44(8): 81-86.
    分别从国家制定煤炭价格阶段、煤炭价格双轨制阶段、逐步向市场化过渡阶段、市场化探索阶段、深化市场化改革阶段等5个阶段回顾我国煤炭价格机制改革历程,梳理煤炭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价格机制障碍未消除、煤炭真实价值的完全成本制度尚未形成等当前煤炭价格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长协煤价+市场煤价”的煤炭价格机制、规范中长期合同制度、完善煤炭完全成本、健全期现货市场等煤炭价格机制改革方向,以期为深化煤炭价格机制改革提供借鉴。
  • 董殿文, 苗东霞
    2024, 44(8): 129-135.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资源之一,在国家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资源的安全性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煤炭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问题。为构建一个更为全面合理的煤炭资源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此研究从长期煤炭资源和短期煤炭资源稳定供应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探讨煤炭储量、煤炭产业发展水平、环境可持续性、煤炭供应、煤炭需求和煤炭进出口等六大核心要素对煤炭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采用熵权TOPSIS模型科学评价2013—2022年我国煤炭资源安全水平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煤炭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结果表明:2013—2018年,经济状况不佳和环境问题使得煤炭经济呈小幅度下降趋势;2019年在政策的干预下煤炭行业得到高速发展,同时地质勘查投资对煤炭资源安全有积极的正向影响;2020—2022年煤炭产量的增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煤炭行业再一次复苏。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施。
  • 张玉麟, 倪洁, 王爱民, 葛敏
    2024, 44(8): 87-94.
    碳排放交易政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微观层面能够助推企业实现绿色化转型,在宏观层面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于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阶段的双重差分模型,以2009—2022年沪深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ESG表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两个渠道促使高碳行业企业展现出更好的ESG表现,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中西部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 陈峤鹰
    2024, 44(8): 116-121.
    将新质生产力和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探究可行路径。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存在的依据。其次,整理并分析当前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给出建议。最后,结合分析内容,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4条可行路径,为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郭建利
    2024, 44(8): 65-73.
    研究我国煤炭行业42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画像及路径选择,并深入分析2023年度煤炭上市公司的表现、成因及未来发展路径。综合利用描述性统计和大数据文本分析两种企业画像工具,以煤炭上市公司2023年年报为数据源,提炼了企业在地域分布、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市场维护4方面的特征,并给出企业年报的关键词分析和情绪导向。据此,绘制了42家企业的能力画像。通过构建企业画像,揭示煤炭行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与未来趋势,提出转型升级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魏文艳
    2024, 44(8): 102-108.
    “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以实现煤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煤矿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技术创新不足、安全隐患突出、人才短缺等。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大数据视角对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煤矿智能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技术创新方面强调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煤矿智能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次,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认为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① 技术创新将成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② 安全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③ 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安全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王贺, 谭青博, 邢达, 谭忠富
    2024, 44(8): 32-37.
    随着我国构建适应新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不断加快,煤电机组正由传统发电资源向灵活性调节资源转型。而煤电机组的固定成本较高,当其发电空间进一步被缩小时,由于我国目前电力市场仍未能完全体现煤电的顶峰与调节价值,使得煤电机组成本难以回收,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为保障煤电机组收益,促进煤电机组转型,构建了激励煤电机组提供灵活性调节能力的多种电价机制分析模型,从一部制尖峰时段稀缺电价、容量成本全部补偿电量成本竞争电价、容量成本部分补偿剩余融入电量成本竞争电价以及小型煤电机组一部制战略备用容量电价机制几种模式入手,设计了适用于不同电力市场环境下煤电机组的电量定价策略,为不同地区制定煤电机组补偿激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 索瑞霞, 韩秋彤
    2024, 44(8): 74-80.
    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较大比重,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作为依托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研究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对加快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CRITIC法为各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利用组合权重构建TOPSIS模型,测度2012—2021年29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障碍因子模型,判定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2—2021年各煤炭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各煤炭资源型城市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空间分布;创新、开放、共享该3个维度是限制不同年份不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侯深, 祝业青, 李祥, 潘云
    2024, 44(8): 60-64.
    煤电脱硫脱硝的正常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传统预测方法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改进PSO-Attention-LSTM的煤电脱硫脱硝运行状态预测方法。首先,建立优化煤电脱硫脱硝运行状态的主要指标及其权重指标,在数据输入阶段,通过PSO-Attention-LSTM获取运行状态数据相关的时空特征,对煤电脱硫脱硝运行状态作出预测,完成煤电脱硫脱硝潜在性故障的预警信息。试验结果显示,该预测方法对煤电脱硫脱硝运行状态的预测精度在84%,能够较好准确预测煤电脱硫脱硝的运行状态,可用于煤电脱硫脱硝运维管理的参考辅助。
  • 李晶, 张兴平
    2024, 44(8): 51-59.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新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减排。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新能源机组报价报量参与市场,二是体现不同火电机组的技术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省间调峰服务市场交易模型,并设置多种情景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省间调峰服务市场中考虑新能源机组报价可以提高系统新能源消纳率和机组收益;通过价格引导不同类型机组提供有差异的调峰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系统整体碳排放。根据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贾宗谦, 胡思虎, 何天, 毛歆燕
    2024, 44(8): 136-141.
    为探究新时代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作用,通过对新时代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探讨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加强资源接续和环境保护、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 杨涛
    2024, 44(8): 142-149.
    基于认知加工理论,考察绩效薪酬与创造力支持感对煤炭企业员工渐进式创造力和突破式创造力的协同影响,并检验认知灵活性和认知执着性的双路径中介作用。 通过对 647份有效配对样本的嵌套模型路径分析和被调节中介效应的层次回归分析发现,绩效薪酬能够正向影响员工渐进式创造力,但对突破式创造力没有显著影响;认知灵活性和认知执着性能够在绩效薪酬、创造力支持感和二元创造力之间产生显著的中介作用;创造力支持感和绩效薪酬能够对突破式创造力产生积极的叠加作用。 基于此,从薪酬结构优化、创造力支持氛围塑造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以提升煤炭企业员工的创造力。
  • 杨婧, 赵瑞萱
    2024, 44(8): 122-128.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企业治理的同时,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助力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梳理了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归纳总结了新时代下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基于资金使用、政策落实、责任履行、资源资产使用等角度阐述了内部审计助力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从加强顶层设计、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角度提出了内部审计助力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为能源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