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范玮
    2023, 43(5): 74-81.
    探讨在碳减排的压力下,如何实现煤化工与新能源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协同发展。首先,详细阐述了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必要性,强调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其次,从技术、经济和环保3个层面论证了这两者耦合发展的可行性,突显其潜在的协同效益。再次,深入分析在耦合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最后,提出现代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并为克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提供了对策建议。
  • 陈延安, 龚大勇
    2024, 44(3): 55-59.
    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是决定煤炭价格的最主要因素。阐述2023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及煤炭价格变动情况,并从供应、需求2个方面对2024年煤炭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分析认为,2024年,随着政策端开始由“增产”向“稳产”转变,国内煤炭产量增幅将收窄,进口煤量将与2023年相当;全国两会定调2024年经济“稳中求进”,煤炭需求或较为平稳。综合来看,2024年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将较为宽松,中东部地区阶段性偏紧,煤炭价格中枢将整体下移至800~1 000元/t区间。
  • 魏一鸣
    2025, 45(1): 1-1.
  • 吴梓凤, 袁家海, 张浩楠
    2024, 44(10): 58-67.
    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是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和形成电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火电装机比例高于30%为阈值,选取2022年的30家火电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火电上市公司的总体发展现状和低碳转型历程,然后从低碳转型的视角构建了火电上市公司电力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其包含单位发电量碳排放、非化石能源装机比例、单位发电量EVA和非火电业务收入占比等4个基础指标及对应的4个变化率指标。研究发现,中央控股上市公司总体的电力新质生产力水平和电力新质生产力提升能力均优于地方控股上市公司,其中地方控股上市公司凭非火电业务收入占比变化率的优势,缩小了与中央控股上市公司电力新质生产力提升能力之间的差距。最后从加速火电转型、调整新能源发展方式及低碳转型路径选择3个方面提出促进火电上市公司释放电力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 刘志江
    2023, 43(2): 86-90.
    能源安全背景下,煤炭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能源集团依托“煤电运化”一体化运营协同优势,全力保障煤炭供应和市场稳定。为应对外界环境的波动和不可控因素的冲击,提高一体化运营协同效率和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三维一体”联合调度模式。即以组织维、业务维、平台维的系统性优化为抓手,完善供应链调度体系,优化协同调度机制,提升调度系统的业务模型化和决策智慧化能力,促进计划管理和实时调度的模式融合、优势互补,支撑一体化供应链的运营精益化、调度敏捷化、决策智慧化发展。
  • 孙莎, 张明明, 任晓松, 鲁营
    2025, 45(4): 159-169.
    2012年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金融机构严控“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并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国家大气治理和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下,绿色信贷政策能否提升“两高一剩”企业绿色绩效备受关注。首先,基于2010—2019年中国189家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企业绿色绩效;其次,采用PSM-DID模型从企业绿色治理角度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绩效的直接效应;最后,运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企业环境责任和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的机制效应。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两高一剩”企业绿色绩效,且此结论经过不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显著提高了非国企及中西部企业的绿色绩效;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环境责任是绿色信贷政策提升企业绿色绩效的主要途径,且融资约束正向调节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绿色绩效的中介作用。以上结论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以及“两高一剩”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陈志宇, 杨继先, 李玲燕, 夏浩鸣, 裴佳佳
    2024, 44(3): 116-129.
    节能减排是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绿色信贷可以通过调节资本流动达到控制能源消费的目标,从而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各省制造业2006—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验证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并结合空间视角进一步揭示不同异质性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水平。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绿色信贷政策减缓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② 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及能源消费的控制力度都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③ 绿色信贷政策在市场化水平、政策重视度、产业结构、研发费用等异质性因素上都对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生不同影响,异质性因素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呈现“高增长、低排放”的特点,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多呈现出“低增长、高排放”的特点。研究结论为绿色信贷政策在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实行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 牛克洪
    2012, 32(5): 24-30.
    对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煤炭资源开发投资巨大、产能过剩风险,快速扩张上项目导致的资金链紧张风险,煤化工过度发展导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境外开发资源过程中的投资风险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应对之策。
  • 刘佳, 刘丹, 毛兴文, 郑雪峰, 张倩
    2025, 45(6): 172-185.
    由制造商、零售商和回收商组成闭环供应链,构建制造商为主导的动态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以产品批发价和零售价、低碳创新努力和低碳推广努力作为决策变量,通过稳定域、分岔图、Lyapunov指数等分析系统动态博弈过程,探讨低碳成本分担策略下企业动态最优决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 批发价和零售价调整速度过快都将导致系统不稳定,陷入混沌状态,使企业收益剧烈波动。② 加大废旧产品回收可增加制造商低碳创新和零售商低碳推广投入,增强消费者低碳偏好,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经济收益。③ 零售商分担低碳创新成本能够激励制造商低碳创新投入,同时制造商分担低碳推广成本能够促进零售商低碳推广投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 李崇茂, 陈泽长
    2023, 43(7): 87-96.
    能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各国特别关注和重视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国家能源应急管理问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已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基础架构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针对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归纳和体系梳理仍较少。从组织体制、响应机制、法规预案、能源储备4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美国和日本典型能源消费国家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核心内容和重要经验。基于这4个维度,对中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和总结,并通过与美国、日本进行案例比较,认为我国应重点构建全方位、多品类的全过程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从划分应急事件类别、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设能源储备体系等具体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实用性、及时性和稳定性,以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 张福来
    2012, 32(5): 31-34.
    阐述了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为例,提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应把握好产业布局、市场营销和管理升级3大重点,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以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等5个方面的问题。
  • 高玉洁, 王荣博, 王丹识
    2024, 44(8): 109-115.
    结合多家科技厂商推出的AI大模型的落地商用案例以及其在煤炭行业的实际应用实例,分析了AI大模型技术应用发展现状。基于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商所填报的300余份调查问卷,研究了AI大模型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前景;阐述煤炭行业大力发展AI大模型应用所面临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煤炭行业应用发展AI大模型的若干建议。
  • 方国昌, 孟翱翔
    2025, 45(1): 27-34.
    探讨绿色创新驱动下的碳排放绩效提升,基于中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绿色专利授权总量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研发支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显著提升了碳排放绩效,验证了绿色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包括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揭示了绿色创新通过研发支出和数字经济等变量所产生的间接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和中西部、长江经济带地区在绿色专利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的不同。最后,针对不同分位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李国敏, 刘小琴, 李玮, 马小龙
    2024, 44(3): 24-33.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氢能产业在GDP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直接和间接的宏观经济影响。首先编制氢能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最终需求,将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建设和运营作为中间投入;其次,结合碳排放卫星账户,从经济和排放2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影响。结果表明,每万吨绿氢投资产生约1.26亿元的GDP,在运营阶段,平均每年的GDP贡献将近2 000万元;绿氢带来的总碳排放仅为蓝氢和灰氢的约1/10,具有明显的减碳优势。所提方法可以推广到省域乃至城市尺度的研究中。
  • 栗广山
    2012, 32(5): 67-69.
    立足物资管理工作实际,按照新区新机制要求,从加速储备金周转、改善库存结构入手,深入分析、总结了创新物资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 邵德民
    2012, 32(5): 35.
    指出劣势煤炭企业会导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整体素质下降、市场竞争能力弱化、经济效益滑坡,如不对这些劣势煤炭企业实施关闭破产等退出机制,将制约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阐述了煤炭企业实施关闭破产的意义,分析了劣势煤炭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存在的障碍,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 陈 宁1,张祎婧2
    2012, 32(5): 47-50.
    从地勘企业项目投资基准收益率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其定义的剖析,分析了影响地勘企业基准收益率的诸多因素,并由此确定其计算模型,最后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对地勘企业基准收益率的理论值进行修正,为地勘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 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2012, 32(5): 12-16.
    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3个方面阐述了新汶矿业集团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并针对煤炭企业办社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 本刊编辑部
    2012, 32(5): 21-23.
    分析了近期港口、电厂电煤库存,国际煤价,国内煤炭产量,煤炭进口以及2012年第一季度动力煤炭价格运行情况,认为2012年第2季度在雨季来水良好的情况下,煤炭库存继续上升、动力煤价格上涨无望。
  • 陈云桥, 郭傲霞
    2023, 43(9): 103-112.
    ESG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和路径,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下,逐渐受到更多利益相关者关注,并对企业组织韧性产生了影响。以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别从企业ESG整体表现和各单项指标表现来探究企业ESG对其组织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企业ESG整体表现可以促进其组织韧性提升,分项指标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对企业组织韧性也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环境保护E则未能带来企业组织韧性提升作用。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相较于内部控制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好的企业ESG表现对组织韧性有更强的显著性。进一步机制探索发现,企业ESG表现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组织韧性提升。
  • 张广辉
    2011, 31(12): 74.
    文章根据企业集团资金周转大进大出、事项多、追随战略的特点,从安全性、流动性和计划性3个方面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提出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构建资金预警机制、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等措施,以确保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
  • 徐从瑞
    2012, 32(5): 79-83.
    以煤炭企业及其税费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线索,探析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我国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窦 韶 英
    2012, 32(6): 91-93. https://doi.org/A
    分析了煤炭企业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煤炭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加强和改善煤炭企业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 张倩, 霍峻峰
    2025, 45(6): 71-81.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企业供应链低碳转型成为关键战略议题。基于2014—2023年中国125家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按照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度供应链低碳转型效率,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供应链低碳转型效率因技术协同不足呈现两极分化,上游行业依托技术成熟度与规模效应领先,而中下游受制于传统路径依赖和“技术孤岛”效应导致全链条减排受阻。② 低碳技术进步需构建长效研发机制,短期政策驱动的碎片化创新需向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持续投入转化。③ 环境规制与市场机制存在动态博弈,环境压力催生的合规性投入与垄断结构下的技术扩散抑制形成转型矛盾体。④ 供应链纵向协同缺失暴露出基础设施与管理模式双重缺陷,能源转化与消费环节的脱节提高碳排放强度并削弱系统效率。能源企业供应链低碳转型需通过政府与企业深度协同,以差异化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破解低碳转型的困境。
  • 高 峰,孙春升,刘玉朋,郭建利,孙 政,康淑云
    2012, 32(5): 5-23.
    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实际情况,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保障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顺利运行,从而实现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李保钢
    2012, 32(5): 61.
    介绍了ERP 的核心理念,揭示了ERP 系统与供应链管理之间内在关系,分析了煤炭企业对ERP的需求,提出了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并探讨了该方案实现方法。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32(5): 9-11.
    阐述了神华集团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介绍了神华集团努力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企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地方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具体实践。
  • 程灿广
    2012, 32(5): 54-56.
    提出建设煤炭企业的虚拟化数据中心,说明虚拟化技术运行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采用虚拟化技术整合优化数据中心。虚拟化数据中心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分析了煤炭企业建设虚拟化数据中心遇到的难点。
  • 阮望舒
    2011, 31(12): 43-46.
    文章指出国有煤炭企业无论是在所有制、内外环境,还是形象责任等方面,都比民营企业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能源的发展,国有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承担社会责任、综合治理、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发展低碳经济、企业战略重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更加有所作为。
  • 李武斌
    2012, 32(5): 37-41.
    鄂榆地区是中国西部极富个性化的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增长区。利用西方复兴的产业区理论,重点分析了鄂榆地区经济增长的性质及可持续增长的策略。
  • 张继会
    2012, 32(5): 94.
    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企业理念形成、贯穿管理、共同参与、建设安全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赵金鹏
    2012, 32(5): 76-78.
    分析了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如何管理提出了建议。
  • 耿义文, 孙圣薇, 张明
    2024, 44(7): 89-97.
    自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开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聚焦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结合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探究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我国97个资源型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虽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相差较大,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类别异质性显著。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劳动资料的障碍度最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关键因素。针对上述问题,认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应该着重从劳动资料方向促进资源型城市数字化发展,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导力度,持续推进科技投入、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
  • 张加春
    2012, 32(5): 57-60.
    根据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具体实现的关键性工作,最后给出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的概要设计。
  • 叶青海
    2012, 32(5): 42-46.
    解释了新世纪以来导致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宽幅波动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在价格宽幅波动背景下存在的各种利益失衡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必须建立反映真实价值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与利益自协调机制、建立政府宏观层面的利益平衡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反暴利机制、利益激励约束机制来促进利益和谐,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彭 宇,王 栋,张亚萍,赵 燕,王远方,王文涛
    2012, 32(5): 51-53.
    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煤炭上市公司股票评估的现状和问题,建立了适合投资者的投资评估模型,以给投资者提供更直观的投资指标。
  • 汤向东
    2012, 32(5): 70.
    阐述了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必要性,在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重要性基础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构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期提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邢媛媛
    2012, 32(5): 87-90.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煤矿瓦斯电厂火炬故障原因AHP模型,利用山西省某矿瓦斯电厂火炬发生故障的资料汇总和专家评估结果,得出故障原因的权重,并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瓦斯电厂火炬故障原因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云峰
    2012, 32(5): 91-93.
    针对煤炭企业的管理现状分析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煤炭企业有效推行人性化管理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矿的自身特点,强调实施人性化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 王玉明
    2023, 43(7): 64-70.
    在深入剖析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涵盖4个维度9个具体指标的煤炭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评测23家煤炭业上市公司4个维度及综合指标投资价值;又运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将所选23家煤炭业上市公司分成3类投资。在此基础上,对煤炭业经营者进一步提高自身投资价值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科学投资决策提出相关建议,助力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