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中国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 中国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B+)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集群(集团)化
试点项目入选期刊

“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将持续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快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程。提高煤炭的供给质量,强化能源的基础保障,支持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筑牢我国能源安全基石,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是煤炭工业应坚持的政治责任和根本底线。同时,能源低碳发展也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保障煤炭安全供应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时期的上涨趋势。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实现14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障能源安全对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我国能源供给质量大幅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我国能源安全进入持续强化期,但着眼于地缘政治动荡复杂,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极端条件下能源供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加,需要统筹提升能源安全能力和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着力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煤炭仍难以被大规模替代,煤炭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兜底保障更加凸显。预计2035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在40%以上。
双碳目标下,煤炭 “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愈加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是由煤炭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而不是由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落实,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尚未突破、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尚在构建的情况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能源系统需要依靠煤炭和煤电支撑。因此,在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煤炭区域性、时段性紧张风险凸显,煤炭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煤炭安全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能源资源安全、成本安全、可靠性调峰作用将愈发凸显。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需要统筹好煤炭资源开发与减污降碳、总体布局优化与重点地区保供、煤炭总量控制与安全兜底保障、煤炭能源安全保障与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煤炭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突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十四五”期间,煤炭在自身绿色发展、高质量的同时,需要更好发挥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供应安全的托底保障作用。
能源低碳转型为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为我国生产生活体系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加快了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步伐。能源低碳转型给以煤炭开发利用为主的企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含了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构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保障“碳达峰”的重要基础。煤炭行业应借低碳发展契机和现有发展基础,集聚行业内优势创新资源,实现煤炭资源的精细化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优化要素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煤炭行业自身智能绿色化,提高煤炭供应质量和供应效率,实现产业产品向高端、高技术含量发展,提升存量的低碳发展质量和竞争优势。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和煤矿区优势,基于煤炭与可再生能源的天然互补性,突破煤炭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发电、制氢、化工转化等技术,形成矿区碳固化、碳封存、零碳负碳技术创新示范区。同时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将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煤炭主产区转型困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传统发展模式引发的问题。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兜底保障能源,攸关国计民生和能源安全。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禀赋,煤炭工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煤炭供给质量,肩负起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历史使命(作者为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经理助理)。
刊名:《煤炭经济研究》
创刊时间:1981年(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
主 编:魏一鸣
副主编:张金锁 汪文生 林柏强 李 政
梁敦仕 欧 凯
执行主编:朱拴成
执行副主编:李修东
编辑部主任:柳 妮
责任编辑:李修东 柳 妮
刘萌萌 薛国春
ISSN:1002-9605
CN:11-103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