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更清洁的煤炭兜底保障能源安全
   今年三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 标纲要》 ( 以下简称 《 纲要》 ),擘画了未来 15 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煤炭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结合对《 纲要》 的学习和研究,有以下思考。
  一、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同等重要的。纵览我国所有传统能源, 煤炭的储量最大,储存和利用门槛最低,加工利用方式最多,也是目前唯一有条件做到自给自足的能源。正因如此,《 纲要》才提出“ 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煤炭肩负着中国能源 安全底线不被突破的重担。岁末年初的历史级寒潮来袭, 到能源保供核心作用的还是煤炭。从这个角度来说,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防风险,将“ 黑天鹅”与“ 灰 犀牛”事件给能源产业带来的冲击降到最小程度。这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如火如荼,供应份额逐渐提高。凭借着越来越低的成本、更低的碳排放、灵活的生产方式 等有利因素, 新能源必将在未来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总的消耗量中占比还较低,2020 年末,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仅为 24%。此外,从全产业链衡量的碳排放及其他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也将会逐渐显现和表露,引起重视。这样来看,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煤炭,都将是共同发展的关系,存在竞争,但彼此都有发展空间。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煤炭仍然大有可为。
  二、煤炭行业内部的竞争,由增量竞争转变到存量竞争,由量的比拼向质的较量转变。“ 十三五” 期间, 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煤炭行业很好地实现了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置换,5 年时间煤矿数量减少 6 000 多处,单井产能规模由 35 万 t / a 提高至 110 万 t / a, 产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0 年前八家煤炭企业产量达到 18. 55 亿 t,占全国的 47. 6%,山西、陕西与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七成左右。
 《纲要》进一步明确了2030 年碳达峰和 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对于煤炭这样高碳的基础能源来说,碳达峰很大意 上意味着煤炭消费的“达峰”。煤炭产量可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一段时间, 然后缓慢下降,这将是未来最 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总量上的 “ 碳达峰”和“ 碳中和”,意味着煤炭产能今后需要围绕存量做文章, 意味着煤炭组织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这将倒逼煤炭企业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提高竞争力。
  煤炭企业提高竞争力, 有两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安全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生命至上、 全第一。二是人员安置问题。这是人民至上的具体实践。当前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在 200 万人左右,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人员结构性多余和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必须有效加以应对。
  三、矿区的生态治理将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纲要》提出,要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绿色矿业, 建设绿色矿山。煤炭矿区尤其是一些老矿区, 占地面积很大, 以前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与治理。随着中东部很多矿井的逐渐关闭,人员渐渐离开,矿区的生态治理工作应总结经验、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矿区的 自然资源丰富,土地、矿井水等都是很稀缺的资源。对矿区的生态治理,可以充分利用矿区的自然资源, 增加碳汇,更有利于未来碳中和的实现。利用得好,还能成为煤炭企业或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仍在生产的矿井,资源 的开发与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治理将同步进行, 绿色矿山将成为煤矿的普遍状态。
 四、新能源开发技术可能会对煤炭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常见的新能源开发技术外,还有两项必须重点关注:一项是氢能技术。氢气具有运输方便、热能高、清洁无污 染等优势,目前主要还是化石能源加工利用过程中的副产品,电解水的比率还比较低。如果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会对现有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另一项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如果人们能够制造出 “ 小太阳”, 能源生产问题就可以得 到根本性解决,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就将被改写。
  2021 年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也是迈向新征程的起 步之年。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将在未来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包括煤炭产业在内的能源产业也将在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系中国应急管理报社、中国煤炭报社党委书记   崔涛 )。

发布日期:2021-05-06    浏览: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