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刘虹
    2025,45(9): 1-1.
    摘要 ( ) PDF ( 206KB )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推荐

  • 张林, 郁纪东, 吴春野
    2025,45(9): 6-11.
    摘要 ( ) PDF ( 607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产业边界重构与技术迭代加速,企业面临传统业务增长瓶颈与系统性挑战,亟需通过开启“第二曲线”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第二曲线”理论,提出了产品-企业-行业生命周期规律和企业开启“第二曲线”时机,并结合天地科技等企业的具体实践,应用基于安索夫模型的市场-产品-企业发展模型论述了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开启“第二曲线”的核心动能作用;应用企业经营领域与自身能力的匹配模型及战略价值维度论述了业务领域拓展为企业开启“第二曲线”提供的增量空间。提出了开启发展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产业和技术趋势的“第二曲线”将是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手段,做好产业发展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总结了开启“第二曲线”的关键因素和上市公司做好产业发展首要条件,为传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能源经济

  • 朱俏俏, 唐士博, 顾慧远
    2025,45(9): 12-22.
    摘要 ( ) PDF ( 1352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在产业绿色改造、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数字鸿沟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鸿沟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鸿沟显著抑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依旧有效。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鸿沟通过阻碍数字基础建设、绿色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来影响绿色金融发展。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数字鸿沟在对本地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基础上还存在“本地-邻地”的“信息壁垒效应”。异质性检验分析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数字鸿沟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较为强势,而在东部地区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此外,绿色金融在发展进程中对政策变化敏感度较高。鉴于此,从治理机制、协同发展和政策完善3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李姗姗, 杨念念, 王宇杰, 周弘毅
    2025,45(9): 23-32.
    摘要 ( ) PDF ( 843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碳排放近七成源于煤炭,且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为探明我国煤炭行业减排降碳技术创新现状,采用DEA-Tobit模型,对2018—2022年20家中国煤炭上市企业的减排降碳技术创新效益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研究发现:① 当前我国煤炭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益整体表现较好,效益值均衡分布在0.8~0.9,且五年间增长率为11.86%;② 我国煤炭上市企业减排降碳技术研发投入均呈上升趋势,且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滞后效应;③ 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益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益呈现负向抑制作用。研究可为煤炭企业提升减排降碳技术,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决策依据。
  • 于伟咏, 张久惠
    2025,45(9): 33-44.
    摘要 ( ) PDF ( 3882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基于200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松弛变量(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能源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能源产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具有“U”形的非线性关系。② 能源消费结构在集聚影响碳排放效率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③ 能源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呈现“东—中—西”递减的区域差异特征。④ 新能源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正向作用显著高于传统能源产业集聚。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能源产业集聚布局、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 齐霞, 张萌萌, 张晓曼, 程序, 马乾鑫, 林杉, 赵振宇
    2025,45(9): 45-54.
    摘要 ( ) PDF ( 65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设施,其运行效率和设备管理的经济性直接影响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理论和资产墙(AW)理论,提出一种适用于在运变电站的经济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变电站的运行成本、维护修理成本和技术改造成本,通过结合LCC理论和AW模型,实现了对未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需求的精准预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基于设备寿命的随机分布,对技术改造成本进行动态预测,从而为变电站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为电力企业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经济性评估框架,推动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与资产健康状态评估相结合的研究,并为变电站的设备管理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能源与环境

  • 宋海茹, 杨晓萍, 于梦晴
    2025,45(9): 55-64.
    摘要 ( ) PDF ( 36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我国西部11省市2019—2022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的发展水平,探讨两者时空耦合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水平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成波动上升态势,西部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步入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小幅波动上升;环境治理、通信状况、互联网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的重要因素。
  • 黄艺, 姜颖
    2025,45(9): 65-74.
    摘要 ( ) PDF ( 5787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长期面临能源依赖、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的深层矛盾。基于2012—2022年三省面板数据,构建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结合改进的三元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解析东北三省3E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东北三省耦合协调度从2012年的0.556提升至2022年的0.734,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阶段,但省际差异显著(辽宁>吉林>黑龙江);空间计量模型显示,能源消费总量扩张、单位GDP能耗偏高与工业废水治理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而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节能环保财政投入增加及人均GDP增长对协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差异化政策路径。
  • 胡伟, 王函韵, 田占, 陈家乾, 徐长响
    2025,45(9): 75-82.
    摘要 ( ) PDF ( 73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探究电力行业碳排放因素耦合特征对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各省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及行业生产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用灰色模型(GM)对2021—2030年碳排放量预测。结果表明:① 2011—2020年期间中国电力行业碳排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发电大省面临着较大的减排压力,而部分地区电力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碳达峰;② 经济水平效应与电力技术水平是引起电力行业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③ 根据预测结果,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 洪一淼, 王蓉
    2025,45(9): 83-91.
    摘要 ( ) PDF ( 63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8—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污染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环境规制政策对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② 此种促进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的表现中具有异质性,对要素聚集程度较高地区以及非四大所审计的高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促进效果更为明显。③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降低融资约束和提高绿色创新能力促进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
  • 邓位, 姚斌峰
    2025,45(9): 92-98.
    摘要 ( ) PDF ( 36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井工煤矿逃逸CH4减排效率,助力中国落实中美格拉斯哥宣言,尽早实现“双碳”目标,采用特定矿井2016—2020年面板数据,基于涌出因子进行分源CH4排放估算及特征分析,估算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与矿后活动。结果显示:① 矿井逃逸CH4具有排放刚性,排放量受涌出强度和煤炭产量决定性影响,但相同条件矿井CH4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② IPCC排放因子缺省值与文献已有排放因子均显著高于分源计算结果,差距达数倍至数十倍不等,指出平均水平与具体矿井的不适配性;③ 回采环节排放权重显著高于掘进环节,贡献了矿井CH4排放因子的30%~50%;④ 采空区排放权重分布在30%~70%之间,指出治理废弃矿井CH4排放的必要性。
  • 发展论坛

  • 宫雨, 杨景政, 宋忍, 曹馨
    2025,45(9): 99-109.
    摘要 ( ) PDF ( 163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炼化企业生产应急调度是保障生产平稳运行的关键手段,也是响应国家节能降碳号召的重要保障。当前的生产应急调度以人工为主,存在人力成本高、依赖知识经验等诸多问题,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或替代人工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了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炼化企业生应急调度模型,其中主要包括:① 基于LLM的事件抽取模型,借助LLM的上下文学习能力从突发事件文本中抽取关键信息,然后利用事件抽取模型构建炼化企业生产应急调度知识库。② 结合LLM和案例推理(CBR)的调度方案生成模型,依据突发事件的装置、具体描述及影响,智能选择针对炼化企业应急调度微调过的LLM或CBR生成调度方案。最后利用某炼化企业实际的《应急调度预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LM的事件抽取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抽取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所生成的调度方案具有较高的质量,验证了应急调度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孙璐, 朱梓琪
    2025,45(9): 110-119.
    摘要 ( ) PDF ( 13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3—2022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程度快速加深,耦合协调类型由中度失调转为良好协调;差异结构上,森林型资源型城市耦合协调度值最高,其次是煤炭型,最后是石油型;空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呈块状集聚特点;驱动因素上,节能环保投资和数字普及能力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发展重要影响因素。依据结果,提出挖掘协同发展潜力、优化块状空间布局、制定地区差异政策、推进数字生产机制的建议。
  • 陈敏蓉, 赵公民, 武勇杰, 燕志鹏
    2025,45(9): 120-131.
    摘要 ( ) PDF ( 169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追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构建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采用2012—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高管海外经历能否促进企业绿色化转型问题。研究发现: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绿色化转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该核心结论依然成立。同时,高管海外经历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增加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男性高管占比较高企业、国有企业、东部地区、非制造业、重污染行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绿色化转型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绿色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有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高管海外经历视角深化了绿色转型的应用与拓展,丰富了高管特征与企业行为的研究内容,并为推动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微观层面经验支撑。
  • 刘长江, 李丽英
    2025,45(9): 132-137.
    摘要 ( ) PDF ( 12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有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保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国能新疆能源公司是新疆煤炭产能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全面推动以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共享、可持续为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针对国能新疆能源公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提高安全治理能力、全面推进提质增效、加快推动清洁生产、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深化改革合作创新等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推动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那磊
    2025,45(9): 138-144.
    摘要 ( ) PDF ( 687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处于供应安全保障要求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加速、产业科技创新升级的新阶段。作为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新疆应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必由之路,是新疆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研判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新疆能源和煤炭发展的新要求,分析了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发展基础,从夯实煤炭安全智能供应、建立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构建高效稳定外运体系、打造开放融合创新平台4个方面提出了新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路径,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 企业管理

  • 马海波, 肖波, 李琳, 莫多思, 王森, 王彤彤, 石辉
    2025,45(9): 145-153.
    摘要 ( ) PDF ( 59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能源,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煤矿开采生产链长,环节多,同时也伴随着较多的环境问题和生产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根据生产特点将煤矿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准备期、建设期、运营期和闭矿期4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生态环境风险因素,建立煤矿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将环境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通过提升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环保意识,降低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并运用改进的粒子群(IPSO)算法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以实现生态环境风险的精准预测。结果表明:采用IPSO-BP神经网络对案例历史数据的训练,提升了模型的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针对实际煤矿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构建体系和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研究构建的风险管控体系不仅增强了煤矿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为煤矿行业在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杨远航, 张永红, 安华
    2025,45(9): 154-162.
    摘要 ( ) PDF ( 1327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气候变化风险日趋严峻,对企业战略决策产生深远影响。以2013—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层面的气候风险衡量指标,实证检验气候风险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气候风险对企业ESG表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效应主要作用于环境和社会层面,对公司治理层面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气候风险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增加分析师关注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气候风险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在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重污染企业中更显著。研究拓展了气候风险微观经济后果和企业ESG表现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气候治理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 吴冰, 刘玉玺, 欧阳红, 张志伟, 王体朋
    2025,45(9): 163-170.
    摘要 ( ) PDF ( 479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需明确科技项目成果产出的关键因素。基于国家电网科技项目历史数据,利用2018—2021年国家电网下属单位完成成果验收的科技项目作为样本数据,从科研人员数量和人员质量2个方面出发,同时兼顾企业规模层次、企业研究人员数量、研究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支出3个异质性因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电力科技项目成果产出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博士学位占比、4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数量、已完成科技项目数量、已完成科技项目资金总额对科技项目成果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以各指标关联性系数为基础,遵循国网公司企业资源计划(SG-ERP)架构思想,采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应用平台(SG-UAP)技术路线要求,三层架构模块化设计模式,构建了数字化科技项目评价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项目指标管理、项目任务管理、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综合查询分析、系统配置、系统性能展示、系统可扩展性展示等,通过实验证明了系统的先进性,为提高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 黄伟钢, 谯坤, 赵德洁, 孙卓群, 张一平, 吴晓刚
    2025,45(9): 171-178.
    摘要 ( ) PDF ( 16991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系统稳定性构成挑战。同时,传统的集中式调控模式难以应对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实时性、灵活性和安全性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对“双碳”背景下聚合体分布式平衡运行优化问题开展相应研究。首先,在分析聚合体不同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云边协同的聚合体调控架构,并在此架构中引入分布式平衡控制机制;其次,针对日前阶段,以整体收益最大、碳排放最小为目标,构建聚合体日前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所提方法有效性。
  • 郭栋
    2025,45(9): 179-185.
    摘要 ( ) PDF ( 12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日趋复杂、多元、国际化,表层监管、事后监管等传统模式已难以适配新形势。近年来,国资监管部门将穿透式监管作为深化国资监管的关键抓手,提出依托信息化精准识险、提效监管,然而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应用散装、数据碎片、建设随意、机制形式化等问题,制约了监管效能。研究聚焦集团企业穿透式监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监管路径与实施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信息化监管方案,全面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推动监管触角延伸至全级次企业、全业务单元与全流程环节,进而增强监管精准性与穿透力,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助力集团企业实现管理效益的持续优化。
  • 张雪洋
    2025,45(9): 186-195.
    摘要 ( ) PDF ( 132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更多地挑战,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表现受到了企业高管、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选取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ESG表现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研究发现:ESG表现会显著提升公司财务绩效;政府补助和创新能力在ESG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ESG表现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上市公司和非高科技行业更加显著。
  • 郝雅琦, 王绍儒
    2025,45(9): 196-203.
    摘要 ( ) PDF ( 663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的指引下,ESG相关政策法规和监管指引加速制定发布,良好的ESG评级成为上市公司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准入门槛,ESG实践也有助于公司提升创新优势、提高品牌价值、降低运营风险。在内外部协同作用下,上市公司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探索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在分析ESG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了上市公司建设ESG管理体系的步骤和输出物,提出上市公司建立ESG管理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以项目管理思维统筹推进体系建设、要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要以信息化赋能ESG创新实践,并展示了上市公司天玛智控ESG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ESG责任行动和履责成效。最后提出要动态优化ESG指标体系、持续推进以评促建促改、加快推进信息化工具应用等建议,以期为其他上市公司特别是新上市公司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杨婕睿, 陈巨龙, 李庆生, 王健
    2025,45(9): 204-213.
    摘要 ( ) PDF ( 988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给电网峰谷平衡和新能源消纳带来挑战。然而,传统固定分时电价方案缺乏动态响应机制,难以适应波动。为此,提出一种动态分时电价模型,以净负荷平滑和新能源消纳为目标,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自适应划分峰谷时段,并结合电动汽车负荷转移行为的不确定性,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兼顾用户与电网利益的电价方案。在高可再生能源渗透场景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引导电动汽车充电由夜间转移至光伏高峰,有效降低净负荷峰谷差和弃电率,并将供电公司收益损失控制在5%以内。可见该策略能够平抑负荷波动、提升新能源消纳并兼顾多方收益,为高比例新能源系统下电价机制优化提供参考。
  • 夏杰
    2025,45(9): 214-218.
    摘要 ( ) PDF ( 1783KB )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标准与专利已成为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关键性竞争手段,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性,能够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协同机制。尤其在推进技术标准战略过程中,专利战略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与引导作用。为促进创新成果向市场规则的系统性转化,提出构建“专利-标准双螺旋”演进模式,倡导实施专利二次开发、专利质量提升、专利联盟以及管理能力提升等策略,通过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的深度耦合,实现技术壁垒的有序构建与产业生态的主导形成,从而形成闭环式战略体系。基于我国企业的实践需求,特别是煤炭行业的产业特点,对技术标准制定与专利布局的策略选择进行针对性探讨,为我国煤炭企业在制定相关战略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 杨恒, 代力, 刘帮
    2025,45(9): 219-225.
    摘要 ( ) PDF ( 48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煤矿安全治理能力,国家相继修订和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推动煤炭企业构建“科技兴安、数字强安”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在此背景下,以韩家湾煤炭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国有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实践成效。针对传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响应滞后、数据孤岛和被动应对等突出问题,提出以“人、机、物、管、环”五维协同为核心的数智化安全治理框架。通过建设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AI视频预警系统、双重预防机制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关键举措,实现了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智能预警与闭环管控。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为同类企业数智化安全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实践范例。
  • 刘晓刚, 江雄, 植海霞
    2025,45(9): 226-231.
    摘要 ( ) PDF ( 12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应收账款与存货(以下简称“两金”)管控是国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国资监管的核心内容,审计监督则是保障 “两金” 管控效能的关键手段。首先阐述国有企业“两金”管控的重要性,结合行业背景分析当前国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两金”管理现状;然后以国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 KG 集团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审计监督揭示的“两金”管控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优化管控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为国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两金”内控水平、改善运营质量提供直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