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田会
    2025,45(7): 1-5.
    摘要 ( ) PDF ( 214KB ) ( ) 可视化 收藏
  • “多维驱动下能源价格与市场发展机制研究” 专题

  • 左前明, 高升
    2025,45(7): 6-15.
    摘要 ( ) PDF ( 1132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交织的背景下,煤炭价格的合理定位对能源体系稳定至关重要。从煤矿成本视角构建煤价合理中枢研究框架,分析成本传导煤价的作用机理,梳理煤炭企业成本变化趋势,并从国内煤炭供给边际增量角度,剖析边际供给成本情况,进而得出煤炭价格的合理中枢。研究表明,秦皇岛港口5500 kcal煤炭的合理价格中枢或处在650~750元/t,并建议通过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推动煤价回归反映真实成本的合理区间,为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房雅倩
    2025,45(7): 16-20.
    摘要 ( ) PDF ( 193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其价格波动对经济运行至关重要。自2021年实施增产保供等政策以来,国内煤炭供应紧张逐步缓解,叠加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及国内“双碳”目标约束,煤炭市场已从“紧平衡”转向“供需宽松”新格局。系统剖析当前煤炭供需宽松格局的形成原因、演变轨迹与核心特征,并基于此对未来煤炭价格趋势进行前瞻性研判,为行业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通过对煤炭供需两侧进行动态分析,预计未来5年煤炭市场供需过剩格局仍将持续。在此形势下,煤炭价格预计将呈弱势震荡趋势,北方港5500 kcal动力煤现货平仓价运行区间在550~700元/t。对此,建议通过加速落后产能退出、建立大型矿井弹性工作机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及企业优化生产结构等措施,推动行业向“质量效益”转型,构建安全低碳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
  • 刘伟
    2025,45(7): 21-28.
    摘要 ( ) PDF ( 1289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优化是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煤电顶牛”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举措。基于能源价格传导理论,结合我国煤炭与电力市场现状,系统分析现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制度瓶颈,提出市场化改革与政策调控协同推进的优化路径。目前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仍面临中长期合同履约率不足、现货与中长期价格“双轨制”矛盾、区域执行差异显著等问题,导致煤炭价格波动难以有效向电力市场传递,加剧了发电企业亏损或煤炭企业生产积极性受挫的周期性矛盾。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及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助力实现能源安全、经济稳定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
  • 于淑超, 邵必林
    2025,45(7): 29-37.
    摘要 ( ) PDF ( 176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煤炭价格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的特点,提出BWO-VMD-BiGRU-Attention动力煤价格组合预测模型。首先,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与XGBoost算法筛选高关联性特征;其次,利用BWO算法优化VMD参数,将原始价格序列分解为多个平稳分量;然后,将特征与各分量输入BiGRU-Attention模型进行预测;最后,叠加各分量预测值得到最终预测结果。经多个对比模型验证,该模型预测效果及精度更优,解释性与合理性良好,可有效提升动力煤价格预测精度预测效果。
  • 巩前胜, 符佳静
    2025,45(7): 38-46.
    摘要 ( ) PDF ( 1411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构建新型电力体系是我国顺利向低碳方向转型的重要保障,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积极融合是促进能源转型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干扰下,发电不稳定问题愈发显著。因此,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知识,以东北电力系统2021年9—11月的系统运行状态为例,建立“能源—电力”系统模型,对电力供应量、电力需求量以及电力供应失效率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3种不同的风险因素:极寒天气、设计缺陷、违章操作,制定了3个不同情景。对不同情景分析得知:极寒天气是导致电力供应失效率最大的风险因素,且主要原因在于需求端的急剧增长;设计缺陷对发电系统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持续性;违章操作对“能源—电力”系统的影响呈现出故障诱导性。
  • 李慧, 杨灿
    2025,45(7): 47-53.
    摘要 ( ) PDF ( 80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化背景下,煤炭价格作为能源转型的“动态平衡枢纽”,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战略目标的可行性。针对煤炭价格非线性、高波动性特征及传统预测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高斯量子粒子群优化(AGQPSO)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CNN-LSTM)的混合预测模型。通过AGQPSO 算法对 CNN-LSTM 的关键超参数进行全局寻优,解决传统网格搜索的维度灾难问题,并结合CNN的空间特征提取能力与LSTM的时序依赖性建模优势,构建时空特征深度融合的预测框架。以秦皇岛港Q5500动力煤价格为实证对象,引入一阶差分、5日移动平均及标准差等时序衍生特征,通过两阶段特征优化策略最终选择最相关的5个特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AGQPSO-CNN-LSTM 混合模型在煤炭价格短期预测任务中展现出优异性能,R2为94.90%,MSE为1.837 9,MAPE为0.162 8%,预测效果优于单一CNN、LSTM模型,可作为煤炭价格的高精度、强鲁棒性的短期预测工具。
  • 李震, 陈巨龙, 郭元萍, 李奎, 肖夏
    2025,45(7): 54-62.
    摘要 ( ) PDF ( 44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导致电网负荷波动加剧、现有分时电价机制时段划分静态化与价差优化单一化的问题,提出融合改进聚类算法与多目标动态调整模型的分时电价优化方法。通过构建基于模糊隶属度的净负荷特征分析框架,结合改进K-means聚类算法(以负荷极值点优化初始聚类中心),实现峰谷时段的动态精细化划分,解决了传统阈值法对经验依赖性强的问题,时段划分与负荷波动趋势匹配度提升23.6%。进一步提出灰狼算法(GWO)与竞争学习粒子群算法(RPCL)的融合策略,建立以峰谷差率最小化、购电成本优化及新能源消纳最大化为目标的多目标动态调整模型,并通过季节性CLIQUE聚类算法实现跨月份时段划分一致性优化。算例结果表明,优化后峰谷差率降至28%,尖峰谷电价比达5.4∶1,负荷削峰比提升至4.93%,有效平衡源荷储供需矛盾。研究成果为新能源主导型电网的动态电价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用化工具。
  • 任志成
    2025,45(7): 63-69.
    摘要 ( ) PDF ( 78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双碳”目标对煤炭产量的影响,基于CORREL函数和共变性方法分析碳排放量与煤炭产量的逻辑关系,论述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探讨美国能源消费及结构调整方法特点,研判“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与主要路径,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我国煤炭产量调整的关联因素及关联度。研究表明:① 碳排放量与煤炭产量存在逻辑正相关关系,即碳排放量随着煤炭产量变化而变化,减少煤炭产量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② 当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降低煤炭产量和能源占比是主要路径;③“双碳”目标下预测煤炭产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2040年前后新能源供应能力超过煤炭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2060年占比低于15%且配套CCUS;④ 我国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已取得初步进展,煤炭产量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及发电量对煤炭的依赖有下降趋势。
  • 能源经济

  • 王玉晖, 敬莉
    2025,45(7): 70-78.
    摘要 ( ) PDF ( 21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效在当今我国面临碳减排及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1年间271个地级市样本数据,通过超效率DEA模型来测算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该结论在历经包括PSM-DID在内的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在提升碳排放效率方面,对中部地区及资源型城市具有更强的效果。进一步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提高碳排放效率,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激励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此,为加强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 崔超群
    2025,45(7): 79-86.
    摘要 ( ) PDF ( 3350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废弃矿井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亟待对废弃矿井再利用价值该重要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聚焦废弃矿井再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构建了废弃矿井再利用价值评价模型。鉴于废弃矿井资源识别和分类缺乏标准,将废弃矿井资源划分为资源化、功能化、能源化3类,再采用最小因子法将废弃矿井“三化”资源分为优质资源、个别优质资源和一般资源3类,从而形成优先考虑综合优质资源,兼顾具有突出优势的特定“资源序”。根据对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价值内涵的剖析,提出废弃矿井再利用应建立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即生态价值优先的观点。在资源开发序和价值序双重准则下,将废弃矿井再利用价值分成4个等级,探讨价值评价和适宜性评价的不同,提供示范工程选址标准。最后基于价值分类将再利用深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阶段,提供逐级递进的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形成废弃矿井资源分类标准并为再利用规划提供指导性框架。
  • 李陶然, 朱智强
    2025,45(7): 87-96.
    摘要 ( ) PDF ( 47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熵值法得出2010—2021年274个地级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效应,拓展了碳交易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于各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有着明显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该结果依然成立;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水平均发挥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非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水平高、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具有时期异质性和队列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强化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减少碳排放和发展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能源与环境

  • 鞠小玉, 杨彤彤, 杨庚翔, 刘辅民, 马春爱
    2025,45(7): 97-106.
    摘要 ( ) PDF ( 226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和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意义重大。克拉玛依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单一,面临转型压力。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核心维度,构建包含20个二级指标的新型能源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市2017—2022年能源体系的综合表现进行客观赋权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2年间克拉玛依市新型能源体系综合评分呈上升趋势,但各维度表现不均衡。清洁能源消费端增长缓慢,生产与消费衔接不足;高效维度受能源弹性波动显著影响,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匹配度较低;低碳发展受限于石油主导的产业结构,人均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安全维度则表现出能源结构脆弱性和供需不稳定性。为此,进一步提出聚焦保障能源安全、优化体制机制、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4个方面的路径建议,从而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资源型地区推进能源体系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参考。
  • 廖志高, 李晓婷, 简克蓉
    2025,45(7): 107-119.
    摘要 ( ) PDF ( 239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深度剖析广西高耗能制造业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探索其低碳转型升级路径,将为广西及其他地区提供参考范例,进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地区的广西为研究对象考察各政策成效以及政策力度的改变对高耗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构建涉及经济、能源、环境及政策4个系统的广西高耗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系统动态变化中依据各子系统间的关系,跟踪其发展与变化趋势,模拟单一政策及不同政策组合对广西高耗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能源、低碳等单一政策成效显著,科技与环境政策作用相对较弱;组合政策优势突出,能促能源消费强度提前达峰,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基于系统动力学模拟结果提出以下转型路径:① 产业政策方面,优化投资结构,向低碳产业倾斜;② 能源政策方面,提高能源税税率推动企业节能减排;③ 低碳政策层面,调控碳税税率,发挥经济杠杆作用;④ 科技政策注重平衡效益以推动创新;⑤ 环境政策加大环保投入助力低碳转型,为广西及其他地区实现“双碳”目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范例。
  • 冯飞, 张小龙
    2025,45(7): 120-130.
    摘要 ( ) PDF ( 13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技术的研发应用革新了能源的利用方式、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是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之间的“U”型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智能化在两者“U”型关系之间的传导作用,并检验了环境规制在该影响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 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显著“U”型关系;② 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智能化是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两条重要渠道;③ 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之间的“U”型关系存在明显的经济区域、资源禀赋异质性,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对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力更强,在资源型省份两者之间“U”型关系并不明显;④ 环境规制在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之间的“U”型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 发展论坛

  • 温斌斌, 寇静娜
    2025,45(7): 131-140.
    摘要 ( ) PDF ( 89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型地区有效推动绿色转型是确保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之一。以山西省作为研究案例,选取该省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以环境污染指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作为衡量转型成效的核心指标,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环境、能源、经济和社会4个子系统,分析政策支持度下环境规制强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划量、产业支持度、绿色金融指数等政策对区域转型的影响。分析表明:单一高强度的政策支持虽然能够显著推动区域转型进程,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煤炭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工具创新、人才环境提升为政策组合中从主到次的优先顺序,是政策制定者驱动未来有效转型的考虑重点。
  • 安铎, 李欣倩
    2025,45(7): 141-148.
    摘要 ( ) PDF ( 1284KB )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在坚持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守正”与“革新”的有机统一。在“守正”方面,新法延续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维持既有矿业用地管理模式,并沿用资源税费制度以合理调控矿产收益分配。在“革新”方面,新法系统完善矿业权市场化配置机制,引入竞争性出让制度,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同时强化生态修复责任,确立矿山闭坑治理的强制性要求,推动公众参与程序的制度化,以提升资源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尽管新法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但在法律执行、税收调控、科技支撑及国际规则对接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未来应强化法律实施保障,优化税费调控机制,深化科技赋能,推动矿产资源法治体系与国际矿业规则的深度接轨,确保矿产资源利用的公平、高效和可持续,构建更具韧性的矿业治理体系。
  • 王海霞, 郭青林, 张明
    2025,45(7): 149-156.
    摘要 ( ) PDF ( 1283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山东省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和经济绿色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有效驱动山东省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亟待探索的问题。采用山东省制造业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深入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企业规模在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其调节程度与行业类型、企业区域有关。基于行业异质性分析显示,在非重污染企业,较大规模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但在重污染企业其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基于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山东东部地区,企业规模在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技术创新中呈现出正向调节作用,但是在山东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抑制趋势。
  • 张亚宁, 任仰辉, 郭辰辰, 焦小淼
    2025,45(7): 157-163.
    摘要 ( ) PDF ( 49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新质生产力中材料领域的典型代表。系统梳理了碳纤维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力学、化学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分析了碳纤维在风力发电、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压力容器、汽车工业等多个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新形势及煤炭行业生产现状和需求,分析了碳纤维在煤炭行业全产业链的重要应用场景及发展潜力,提出了加强颠覆性和行业特色性技术研发、推进重点领域应用、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加快碳纤维材料在我国煤炭行业低成本高效应用,助力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 侯超博
    2025,45(7): 164-170.
    摘要 ( ) PDF ( 284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需注意生态问题,以保证能源生态安全。因此,对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以发现不足并改进。基于PSR模型识别出影响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水平的因素,建立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05—2021年的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水平近年来有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中,压力指标中安全系数从“预警”转为“一般”水平,表明影响陕西省能源生态安全现存的问题仍然存在;状态指标已上升至“较安全”水平,说明陕西省生态环境的表现已逐渐转好,还存在发展空间;响应指标也上升至“较安全”水平,表明陕西省相关部门为改善能源生态已采取了一定措施并取得相应成效。为此,提出陕西省还需要注重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具体建议,以实现陕西省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 企业管理

  • 陈云桥, 赵敏
    2025,45(7): 171-181.
    摘要 ( ) PDF ( 251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供应链数字化在企业融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2010—2022年企业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衍生的外生冲击,应用DID模型实证探讨数据要素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供应链数字化能够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公司融资效率。通过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供应链数字化政策的实施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行业和产权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从区域情况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部无明显效应;从行业属性看,对非重污染行业促进作用明显,而对重污染行业无明显效应;从产权性质看,对非国有企业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国有企业无明显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提高公司融资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
  • 高太光, 王雨琨, 金宵晓
    2025,45(7): 182-193.
    摘要 ( ) PDF ( 489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企业智能化转型成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基于2013—2023年沪深A股煤炭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创新风险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市场竞争程度为调节变量,探讨煤炭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煤炭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创新绩效呈“U”型影响,风险承担水平在智能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市场竞争程度能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和创新绩效间的“U”型关系。
  • 王晓军, 侯萌豪
    2025,45(7): 194-201.
    摘要 ( ) PDF ( 12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行业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产业,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选取2013—2023年上市的煤炭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基于资产质量五大特征的资产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资产质量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提高资产质量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研究结论对处在全球贸易封锁与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下企业提升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郑红瑞
    2025,45(7): 202-208.
    摘要 ( ) PDF ( 127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对煤炭出版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中的财务共享中心构建可实现煤炭出版行业财务流程的智能化、高效化,从而推动其业务模式创新和流程优化。分析数字化转型对煤炭出版行业财务变革提出的新要求,并从成本管控与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财务报表与数据分析、税务管理与合规性等方面重点阐述财务共享中心在煤炭出版行业的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同时融入数字化转型、双循环、社会效益优先等政策热点,并从ABC成本法的应用、平衡计分卡的运用等剖析构建煤炭出版行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创新方法及实践路径。由相关研究可知,煤炭出版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与实施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规划、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迁移与整合、培训与推广、持续优化与改进5个方面,其实践路径主要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整合、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确保财务共享中心的有效实施。煤炭出版行业的集团财务管理具有独特性,其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可为煤炭出版集团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财务管理重构方案,有效推动煤炭出版集团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可为煤炭出版行业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等财务管理带来显著的变革和提升。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以及其应用深入,煤炭出版行业财务共享中心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致使出版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地服务于煤炭出版行业的财务管理,从而为出版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庞明, 黄诗婷
    2025,45(7): 209-217.
    摘要 ( ) PDF ( 129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资产作为数据要素的资产化表现形式,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基于中国能源行业上市企业2013—2022年面板数据,利用Python爬取年报中数据资产的词频,实证检验能源企业数据资产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数据资产信息披露显著提升了股票流动性,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 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通过影响企业创新动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股票流动性;③ 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对股票流动性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以及总部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能源企业中更为显著。
  • 庄园, 卞伟
    2025,45(7): 218-225.
    摘要 ( ) PDF ( 68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监管趋严、投资者需求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关系管理(IRM)对于上市公司价值实现而言变得尤为关键。通过系统梳理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制度背景,揭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提升公司价值、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投资者关系的多维管理方式。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5个方面优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具体建议,包括明确发展定位、规划资金使用预期、重视要素披露、做好ESG管理和建立可信赖的长期股东基础,为煤炭行业乃至更广泛领域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