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吴三忙
    2025,45(5): 1-1.
    摘要 ( ) PDF ( 2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秦芳, 施秀娟, 王志强
    2025,45(5): 6-14.
    摘要 ( ) PDF ( 444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受资源禀赋的约束,能源富集省份产业结构偏资源型,提高能源效率是能源富集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运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和GML指数模型对中国10个能源富集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探究空间集聚特征,结合Tobit回归分析模型,探究能源富集省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展现能源富集省份的能源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研究结论如下:① 研究期内能源富集省份能源效率整体偏低,省份间存在较强差异性,辽宁省能源效率最高,处于第一梯度,年均效率值达到0.701,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处于第二梯度,其他省份处于第三梯度;② 从空间上看,能源富集省份中西北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为主,东北地区以高-低集聚为主,吉林和黑龙江表现出由低集聚向高集聚变化的趋势;③ 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均为负向显著影响。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强能源管理,鼓励协同发展等措施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助推区域实现“双碳”目标。
  • 冯露, 杨阔
    2025,45(5): 15-24.
    摘要 ( ) PDF ( 191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降低能源强度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我国2013—2021年30个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的作用效果。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显著作用,技术创新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发挥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呈边际递增效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有效降低能源强度,并且数字产业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特征。
  • 赵晓琴, 赵梦瑶, 张楠楠, 周静
    2025,45(5): 25-34.
    摘要 ( ) PDF ( 32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从“激励-抑制”视角考察环保费改税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分析社会网络对二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环保费改税“倒逼”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② 环保费改税通过提高研发投入,降低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③ 连锁董事网络能够强化环保费改税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④ 异质性研究表明,在低税率地区、自身资源禀赋较好、吸收转化外部资源能力较强的企业,环保费改税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
  • 杨磊, 韩宇琪
    2025,45(5): 35-42.
    摘要 ( ) PDF ( 123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2—2022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从技术创新角度实证探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该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数字普惠金融对降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且结果稳健,同时其2个子维度即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亦能够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② 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与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③ 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省份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此,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李雅婷, 吕当振, 伍奕涵, 欧阳黎涛, 邢静娴
    2025,45(5): 43-49.
    摘要 ( ) PDF ( 50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微电网结合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荷管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稳定性。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关键作用使得其配置与调度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以某省某微电网为例,探索了基于分时电价的储能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旨在最小化储能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和弃风弃光率。研究中,首先分析了风机、光伏、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模型,考虑到分时电价的波动,提出基于经济性的储能调度策略,并将储能系统的投资成本、运维成本、替换成本以及电力套利收入等因素纳入优化目标。通过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OPSO)算法,解决了储能容量配置和充放电策略的优化问题。算例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储能调度策略能够在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显著减少弃风弃光率。
  • 能源与环境

  • 马腾, 刘圆, 王嘉崎, 戴瀚程
    2025,45(5): 50-59.
    摘要 ( ) PDF ( 133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背景下,居民部门作为仅次于工业和交通的第三大终端能源消费部门,已成为减污降碳的重要领域。综述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能源消费仿真模拟方法及其环境健康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发现:① 居民收入和能源使用成本是影响居民能源选择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下的高温加剧将增加居民制冷需求而减少取暖需求。② 当前居民能源模拟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模型、技术优化模型和多元逻辑选择模型,模型通过整合社会经济变量与技术参数进行能源模拟评估,但较少考虑居民的气候适应机制。③ 居民能源消费的环境健康效应研究正由“暴露评估”向“干预评估”转变。固体燃料燃烧导致严重的室内健康污染,而炉具改造和清洁能源转型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室外健康效应评估则通过大气化学模型和“暴露—响应”关系量化居民能源消费对环境健康的影响,但低碳干预措施的政策评估仍较为薄弱。未来研究应优化居民能源仿真模拟体系,引入气候适应机制,并加强对干预措施在能源与环境健康效应方面的评估,以推动居民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 肖骞, 袁永科
    2025,45(5): 60-74.
    摘要 ( ) PDF ( 3325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衍生出数字空间。采用2011—2021年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设定数字距离权重矩阵,运用时变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分析技术,从碳排放溢出视角验证了数字空间的存在性,并实证分析了碳排放的数字空间效应与溢出机制。研究发现:距离衰减效应在数字空间中不完全成立,但空间距离并未消失,地理学基本定律依然成立。数字空间中碳排放具有正向集聚的特征,数字邻近省份碳排放溢出方向由负向溢出转变为正向溢出,省份间协同降碳的经济竞争动因强于协同发展动因。数字空间中碳排放溢出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征,产业虚拟集聚与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地区协同降碳的重要驱动机制。
  • 张硕研, 周健
    2025,45(5): 75-83.
    摘要 ( ) PDF ( 1252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治理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利用T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② 从机制作用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科技创新2个方面提高环境治理效率;③ 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低工业水平地区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 李春辉, 邹潇影, 陈王钰, 杨若实, 赵旭洁, 赵溪语
    2025,45(5): 84-90.
    摘要 ( ) PDF ( 6881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并结合岭回归方法对2006—2021年我国碳排放量进行拟合,设定碳排放情景参数,筛选4种最优低碳情景组合,运用蒙特卡罗法动态预测江苏省2022—2060年碳排放量,分析期间碳峰值水平,筛选最优达峰路径。结果表明:① 除工业产值占比之外,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均起促进作用,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人均GDP>城镇化率>能源结构;② 当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为高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口规模为中高水平时,为最优低碳发展路径;③ 江苏省最可能实现显著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碳排放量约为9亿t。
  • 孙忠男
    2025,45(5): 91-97.
    摘要 ( ) PDF ( 56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煤炭企业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煤炭企业普遍面临高碳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等问题,亟需深刻转型。新质生产力具备高效能、低能耗和环境可持续的特征,为煤炭企业的碳减排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从科技创新、产业高效低耗、数字赋能和内部管理优化4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煤炭企业实现碳减排的路径,显著提升了煤炭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能力。此外,针对煤炭企业在实施减排路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保障路径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为煤炭企业实现碳减排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发展论坛

  • 赵一航, 韩超, 李东伟, 赵会茹, 郭森, 李兵抗
    2025,45(5): 98-105.
    摘要 ( ) PDF ( 228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形成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支撑和根本动力。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入手,基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3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方法对2019—2023年中国电力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概念的提出,助力实现了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飞跃,资源节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业发展是促进电力行业新质生产力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
  • 县祥, 胡银
    2025,45(5): 106-110.
    摘要 ( ) PDF ( 11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安全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是多维度且紧密相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内在契合,为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新的动力和解决方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仅是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是对能源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进行全面优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驱动和新体制的依托作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陈浩南, 吴春岩
    2025,45(5): 111-117.
    摘要 ( ) PDF ( 122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高效、创新、绿色的生产力,是能够实现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领、设施支撑、政策保障等方面赋能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但当前煤炭产业存在部分挑战与问题,影响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的成效。据此提出推进煤炭产业创新、建强产业工人队伍、升级产业基础设施、健全产业政策体系等措施,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
  • 李琪
    2025,45(5): 118-126.
    摘要 ( ) PDF ( 12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由于革命性技术突破、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呈现的新形式和新业态。从煤炭转型、新能源产业、电力系统、煤层气产业等方面探索构建山西省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从而提出综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发现,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应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利用,推动矿山智慧开采,建设覆盖煤炭生产全产业链的数智化管控平台,形成煤炭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智慧风电场建设,推动氢能核心科技攻关突破,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工业副氢,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及储运体系,培育成熟的氢能商业模式;在电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方面,应加快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探索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构建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的电力系统;在煤层气产业方面,应开展勘探、开采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煤与煤层气共采,打造三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形成煤层气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研究成果对于山西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 曹雯, 张敏, 戚文, 宗炫君, 沈高锋
    2025,45(5): 127-135.
    摘要 ( ) PDF ( 12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绿色发展水平与数字化程度双驱动因子对地级市企业招标影响。利用2011—2021年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显著驱动了招标数量的增加。为规避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工具变量,进一步验证绿色发展与数字化对企业招投标活动的驱动作用。通过更换解释与被解释变量再次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是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招标数量的重要机制,而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数是数字化程度影响招标的重要通道。区域异质性分析揭示,绿色发展水平对招标数量的正向影响在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尤为凸显,同时,数字化程度对招标数量的驱动作用在此类地区亦更加显著。
  • 企业管理

  • 蒋庆南, 李婷, 李奕婵, 杨梦琪
    2025,45(5): 136-148.
    摘要 ( ) PDF ( 130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省级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行效率与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源转型的顺利推进。构建了基于博弈论和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详细探讨了省级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行机制与特性,从省级电力市场发电侧、用户侧、电力交易、协调性发展多个维度构建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博弈论思想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得到的评价指标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优化。然后,利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通过模糊集合处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并科学划分了评价等级指标。最后,以某省级电力现货市场为实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省级电力现货市场的持续优化与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 高静仁, 高贺, 孔超, 张弘扬, 杨晓营, 马乾鑫, 李文静
    2025,45(5): 149-156.
    摘要 ( ) PDF ( 22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电网实物资产风险管理成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挑战。为应对电网实物资产面临的复杂风险,提出一种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熵权法(EWM)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综合评估方法。从技术、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对电网实物资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估体系。该方法首先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素的主观权重,然后结合熵权法进行权重修正,最后通过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风险在电网实物资产风险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电网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静, 常璞
    2025,45(5): 157-164.
    摘要 ( ) PDF ( 78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煤炭重镇背景下,乡村建设与生态治理的话题日益受到重视,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公众享有环境权也应当履行环境义务。以公众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参考AHP和MOA理论构建生态参与模型,结合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探索煤炭城市公众在生态治理参与中的现实表现及影响因素,旨在发现个体的参与困境并提出突破建议。结果表明,参与意愿、价值观念、政策引导、行为能力和自我效能正向影响行为表现,知识层次存在部分正向影响,兴趣偏好和情境环境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要想改变公众的“弱参与”状态,需要从建立系统的教育模式、调整信息传递渠道、推动激励机制、转变治理理念等角度同时运作,从而让公众参与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 马小宁, 胡汝海
    2025,45(5): 165-171.
    摘要 ( ) PDF ( 52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韩家湾煤炭公司以“坚持做优存量,矢志打造全煤行业明星企业”为战略,参考其他国有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经验,结合公司自身发展特点,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国有煤炭企业闭环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对韩家湾煤炭公司战略导向下推行闭环绩效管理体系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阐述我国绩效管理现状,从理论视角设计战略导向下国有煤炭企业闭环绩效管理体系框架,并对韩家湾煤炭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实践做法进行了总结,思考国有煤炭企业闭环绩效管理体系未来的优化方向,以期为其他国有煤炭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 龚跃文, 郭海林, 周俊, 周丹丹, 汪娟华, 付理祥
    2025,45(5): 172-182.
    摘要 ( ) PDF ( 559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方法,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效益,确保电网高质量发展是电网公司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对电网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电网安全性、清洁性、收益水平、协调水平4个维度构建了配电网基建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赋权,提出基于电网投资成效的配电网基建项目动态优选排序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证结果表明构建模型符合电网公司实际,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 黄蓉, 周延科, 李军, 赵家龙, 施立驰
    2025,45(5): 183-196.
    摘要 ( ) PDF ( 332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氢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成为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针对电-氢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提出一种双层优化调度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优化电能和氢能的协同运行,实现系统运行成本的最小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上层优化中,考虑电-氢系统的整体运行特性,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经济性、环保性和系统稳定性,确定电能和氢能的最优调度计划。下层优化则侧重于电-氢转换设备的实时运行控制,确保在满足上层调度计划的同时,实现设备运行的最优状态。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双层优化调度策略的有效性,展示了电-氢协同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 郎军
    2025,45(5): 197-201.
    摘要 ( ) PDF ( 11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蒙古某大型煤矿托管公司实践经验为例,分析煤矿整体托管对提高煤矿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具有重要意义,探讨煤矿整体托管中的组织架构、安全管理、技术创新及智能化应用、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提出煤矿整体托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为煤矿企业整体托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