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林伯强
    2025,45(4): 1-1.
    摘要 ( ) PDF ( 194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李丽萍, 杨嘉月, 程志豪, 卢思雨, 张明
    2025,45(4): 6-16.
    摘要 ( ) PDF ( 131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经济与“双碳” 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对破解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碳减排协同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2—2019年长三角2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综合指数,运用包含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全要素能源效率,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等系统检验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并具有稳健性;区域异质性显著,2006年后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且不同资源禀赋城市的受益程度存在差异,自然资源型城市受益最大;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机制因素,后者作用更为突出;此外,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强化数字基建、完善创新激励、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区域协同的建议。
  • 高艺荧, 郑馨竺
    2025,45(4): 17-28.
    摘要 ( ) PDF ( 147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能源转型进程推动世界贸易格局演变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脱钩断链”“去风险”等对华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光伏产业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首当其冲。辨识和理解贸易壁垒对进出口规模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及其发生规律对我国理性应对贸易局势变化至关重要。基于GSIM模型反事实模拟发现,2012—2021年,欧盟、美国、印度、土耳其对华贸易壁垒使中国光伏出口总额损失5%(合计约103亿美元);多个国家/经济体共同施加贸易壁垒的损害超过了单一国家/经济体对华施加壁垒的损害之和,存在“1+1>2”的放大效应,损失增长约1.5%。若2025年欧盟关税壁垒卷土重来,中国光伏年出口额将额外损失6%(约20亿美元),全球福利减少约40亿美元。中国通过扩大国内或贸易友好方市场潜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式,可有效抵消出口额损失。
  • 廖志高, 李芳芳
    2025,45(4): 29-37.
    摘要 ( ) PDF ( 127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中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碳绩效已经成为企业践行低碳发展战略和实现碳约束的重要驱动力量,而碳绩效是否能够增加企业价值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焦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3—2021年中国高耗能上市公司的数据,并以碳信息披露作为调节变量,实证检验碳绩效、碳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碳绩效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价值且存在门槛效应;碳信息披露在碳绩效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规模与成长性在碳绩效与企业价值关系中具有异质性影响。因此,企业、行业与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高耗能企业碳绩效水平,加强碳信息管理,助力实现企业价值与环境保护共赢。
  • 薛祎萍, 赵玲
    2025,45(4): 38-45.
    摘要 ( ) PDF ( 437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省肩负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保护战略角色,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首先对青海的能源消费状况和碳排放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探讨了具体情况。通过应用LMDI模型,研究驱动因素以及它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随后,采用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青海省及其各产业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状态。最后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出:提升劳动者素质与技能,促进劳动者跨领域协作、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优化能源供应系统、聚力打造战略“四地”,谱写时代新篇章3个方面建议,为推动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达成双赢局面。
  • 韩芸
    2025,45(4): 46-55.
    摘要 ( ) PDF ( 981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协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以黄河流域中游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经济-能源-生态耦合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等模型,对山西黄河流域地区2010—2019年10年间经济、能源、生态协调度进行测算,并从时间和空间耦合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山西黄河流域地区耦合协调度在0.5~0.7之间,处于磨合适应阶段;空间维度上分布不均衡,北部相对较好、中部及东南部其次,东部最弱。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协调度的对策建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 能源与环境

  • 陈飞宇, 李卓航, 徐子航
    2025,45(4): 56-65.
    摘要 ( ) PDF ( 11293KB )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煤炭行业甲烷减排问题对于我国达成“双碳”目标和缓解气候变暖有重要意义。融合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央地企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借助仿真软件分析了主要参数对三方决策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中央政府督察对地企的行为约束力有限。系统达到理想稳态的演化速率与地企行为的初始意愿显著正相关。中央的处罚力度、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税制以及政企合谋的存在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区块链平台的应用是引导地方和企业行为的重要助力,但过高的区块链平台建设水平并不利于实现督察、监管、减排的策略组合。随机扰动对三方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基于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煤炭甲烷减排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 李玲燕, 张瑶
    2025,45(4): 66-76.
    摘要 ( ) PDF ( 1223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揭示能源消费与居民健康的时空关联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① 空间格局上,东部持续为高能耗核心区,心血管疾病高发区呈扩张态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近二十年显著下降;② 能源消费显著推高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 清洁能源使用呈现梯度效应,中高占比地区能源消费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④ 收入维度显示,能源消费对健康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在低收入地区,能源消费显著提高了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
  • 王苏禾, 侯琳静, 姚西龙
    2025,45(4): 77-85.
    摘要 ( ) PDF ( 10590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西省作为资源型省份的典型代表,应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山西省2012、2015和2017年多维视角下的碳排放总量,对收入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结构进行分析,探究各产业部门碳排放空间流向的演变特征,同时使用结构路径分析方法(SPA)识别了省内碳排放贡献最大的前20条传导路径。结果表明:山西省多维视角碳排放责任存在趋同趋势,劳动报酬和营收净额构成了大部分收入侧碳排放,居民、政府消费引致的碳排放在消费侧碳排放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生产侧碳排放主要通过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向省外净流出,重点流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山西省内各年度前20条排放路径的碳排放贡献存在下降趋势,各产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生产和加工业、建筑业对山西省的碳排放贡献最大。因此,为提高资源型省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应统筹考虑各区域、各行业在整个碳排放时空体系中承担的多维视角责任,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层级碳排放控制总量。
  • 周文文, 凌丽丽, 焦奡, 曹凯雯, 曹惜萌
    2025,45(4): 86-96.
    摘要 ( ) PDF ( 946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双碳”媒体报道为政府环境规制提供了新路径,借助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程度间接影响能源企业绿色创新行为。构建了政府、公众和能源企业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系统分析“双碳”媒体报道对能源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推动效力。首先分析三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演化稳定策略,再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验证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双碳”媒体报道能有效促进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绿色创新研发成本的提高会抑制能源企业创新意愿。政府环境规制奖惩制度能够促进能源企业的绿色创新,但驱动力有限且存在阈值,适当的绿色创新补贴和排放处罚更为有效。
  • 王宇璇, 袁雪, 张瑞芳, 王鑫鑫, 李旭光
    2025,45(4): 97-107.
    摘要 ( ) PDF ( 2098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以1995—2022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煤矸石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 1.6.18软件进行了年度发文量、国家发文量、作者及研究热点分析,探析煤矸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文献的数量特征上看,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国家发文量来看,中国和澳大利亚是煤矸石研究领域的主要国家;从学科领域分析,国际范围的煤矸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工业研究与环境科学资源学科;从主题热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煤矸石研究领域热点主要为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此外,总结了目前煤矸石在填充造地、治理复垦、生产肥料、提高肥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作建材、节约煤炭、发电供热、储能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且分析了煤矸石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优化策略,以促进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发展,提高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
  • 发展论坛

  • 李巍巍, 申双龙, 刘庆华
    2025,45(4): 108-118.
    摘要 ( ) PDF ( 543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不断深入推进,用数智化转型推动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已成为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以2013—2022年沪深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三方共治”的研究框架,从企业、社会、政府3个方面实证探究数智化转型与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关系。结果显示,数智化转型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成本黏性,缓解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增加政府补贴3种途径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所属行业特征对绿色创新具有不同影响,数智化转型对高环境敏感性行业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较弱;位于高环境规制地区企业,数智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更强。研究结论有利于完善数智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为拓展“三方共治” 研究框架并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 刘志雄, 刘欣颖, 卫昱亨
    2025,45(4): 119-127.
    摘要 ( ) PDF ( 12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减少能源消耗对于实现我国“十四五”规划和国际气候承诺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2009—2022年我国国内278个地级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抑制能源消耗,且该种抑制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正“U”型关系。② 在非省会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中,新质生产力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更为明显。③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质生产力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新质生产力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可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陈茜, 魏晓恺
    2025,45(4): 128-134.
    摘要 ( ) PDF ( 1274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分析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创新资源投入情况,有利于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支撑引领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构建了包含科技人员投入、资本投入、技术成果产出的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19—2023年30个能源上市公司的科技创新效率和投入冗余情况。研究发现,测度期完全有效的决策单元数量呈增多趋势,但仍不及总数的一半,纯技术效率有效的公司多于规模效率有效的公司,研发人员冗余水平高于研发资本投入的冗余水平。基于测算结果,提出了提升能源公司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 王文利, 常晶
    2025,45(4): 135-143.
    摘要 ( ) PDF ( 40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受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和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收紧影响,煤炭企业融资环境低迷,煤炭存货抵押损耗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银行放贷的信心。但通过购买保险可降低此风险,因此,提出“存货+保单质押”的创新型融资模式,分析该模式下保险费率、煤炭企业初始资金、煤炭企业利润率和银行风险控制参数等因素,对资金约束下煤炭企业最优生产与保险联合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厌恶的银行会设置贷款限额来控制风险,而保险在一定条件下可提升银行的贷款限额;当煤炭企业的利润率或者银行的目标不良贷款率不太高时,只有煤炭企业的自有资金高于固定保费的一定倍数,煤炭企业才应该购买保险;当煤炭企业的利润率或者银行的目标不良贷款率较高时,只要煤炭企业承担固定保费的资金缺口小于一定的临界值,煤炭企业就应该购买保险。
  • 赵冠一, 闫海峰, 宋晓波, 刘闯
    2025,45(4): 144-151.
    摘要 ( ) PDF ( 12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蒙东作为我国重要能源资源供应基地,煤炭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阐述蒙东煤炭资源分布、主要盟市产能产量及大型煤炭企业状况,深入剖析区域内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征地成本高、环保压力大、低碳转型难、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提出“十五五”时期蒙东地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重点,旨在推动蒙东煤炭企业在碳达峰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提供有力支撑与示范借鉴。
  • 企业管理

  • 程蕾, 李照源, 刘亚凤
    2025,45(4): 152-158.
    摘要 ( ) PDF ( 4842KB )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创新复杂程度的日益提升,需要企业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综合考虑对合作创新的各类影响因素,从技术匹配性、组织契合度和未来成长性3个维度,构建合作创新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目标企业和主体企业匹配度,形成了主体企业选择技术合作对象量化分析框架。实证结果表明,三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比仅考虑技术因素更加全面系统,筛选出的目标企业与现实情况吻合,证明了所提出分析框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孙莎, 张明明, 任晓松, 鲁营
    2025,45(4): 159-169.
    摘要 ( ) PDF ( 1834KB )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金融机构严控“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并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国家大气治理和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下,绿色信贷政策能否提升“两高一剩”企业绿色绩效备受关注。首先,基于2010—2019年中国189家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企业绿色绩效;其次,采用PSM-DID模型从企业绿色治理角度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绩效的直接效应;最后,运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企业环境责任和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的机制效应。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两高一剩”企业绿色绩效,且此结论经过不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显著提高了非国企及中西部企业的绿色绩效;机制分析表明,企业环境责任是绿色信贷政策提升企业绿色绩效的主要途径,且融资约束正向调节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绿色绩效的中介作用。以上结论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以及“两高一剩”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时如义, 路波, 李涵, 王迪
    2025,45(4): 170-177.
    摘要 ( ) PDF ( 2149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作为应急保供电源的角色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既有技术经济层面的约束,也有政策与环境因素的制约。明确煤电应急保供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机理对于发挥煤电“压舱石”作用,保障电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立足能源转型背景,构建煤电应急保供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深度挖掘关键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并确立层级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关键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最后,从应急协同处置、应急指挥决策、应急信息沟通、应急信息监管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煤电应急保供能力提供参考。
  • 刘佳, 毛兴文, 郑雪峰, 刘丹
    2025,45(4): 178-186.
    摘要 ( ) PDF ( 105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智技术视角分析煤矿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煤矿突发事件档案服务能力理论框架,阐述档案信息服务在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的功能定位,提出数智驱动下煤矿突发事件档案服务能力提升策略,重点研究数智技术与档案服务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支持跨主体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与智慧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设计以档案应急预警平台搭建、档案数据共享中心建设和档案数字孪生应急平台塑造为核心的实践建设路径。研究成果为推进煤矿突发事件档案应急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对提升煤矿应急处置效能和安全生产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张景钢, 高斌, 林重任, 刘鹏飞
    2025,45(4): 187-191.
    摘要 ( ) PDF ( 402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小微企业蓬勃发展,但由于资源有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其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发展面临严重的安全挑战,影响着社会安全稳定。因此提出包括政府主导、协会搭台、中介辅导、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生态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政府主导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中介提供专业辅导、企业积极落实参与的安全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助力小微企业破解安全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 季海辰, 唐旭, 杨哲琦, 姜钰卿, 张雅楠
    2025,45(4): 192-201.
    摘要 ( ) PDF ( 1676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下我国炼化等高排放行业正经历深度低碳转型,由此衍生的资产搁浅风险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炼化行业的资产搁浅风险进行系统性研判。因此,基于33家国有炼油厂历史数据,从需求端出发预测参考情景和转型情景下炼化行业的产能和产量演变轨迹,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设置2类原油价格,评估炼油厂及整个炼化行业的盈利水平;通过构建“资产搁浅率”指标量化炼化行业的资产搁浅风险程度,并分析碳价对资产搁浅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碳转型初期阶段,炼化行业面临显著盈利冲击,资产搁浅风险较高,但随着化工品占比增加,后期搁浅风险有所缓解;将碳排放的环境成本内生化后会加剧资产搁浅,但不改变其基本发展趋势;碳价对资产搁浅的影响程度逐年上升,炼化行业被纳入碳市场后可能面临更大挑战。基于实证结论,建议炼油企业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抓手,加快推进“油转化工”战略布局,构建高附加值产品矩阵,从而有效管控资产搁浅风险并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