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汪文生
    2025,45(2): 1-5.
    摘要 ( ) PDF ( 1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石昕昕, 贾堃娇, 何凌云
    2025,45(2): 6-17.
    摘要 ( ) PDF ( 22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新时代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企业亟需利用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2014—2022年A股1 334家上市企业以及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通过熵权法及基于爬虫技术的文本分析法构建了企业新质生产力、企业碳金融水平以及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规制强度3个综合指标,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碳金融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强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 企业碳金融水平提升对其新质生产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 环境规制强度对企业碳金融水平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③ 企业碳金融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因企业性质和碳排放水平不同而具有一定差异,对国有企业和高碳排企业相对更大,但差异并不明显。基于此,从政府和企业2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 孙源辰, 贺锦红, 吴三忙, 孙小晗, 雷涯邻, 周玲玲, 何建武, 李善同
    2025,45(2): 18-28.
    摘要 ( ) PDF ( 94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评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高碳产业出口进而对国内产业生产、就业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尤为重要。此研究利用GTAP模型测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高碳产业出口的冲击,并基于我国省级社会核算矩阵进一步测算其对我国的综合影响及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全面实施的情境下,中国多个高碳产业对欧盟出口将下降20%~35%;② 中国各省对高碳产业出口下降的传导路径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多数省份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关联因素在省内不同产业间迅速传导,而浙江省和广东省的化学产品则倾向于优先传导至其他省份;③ 高碳产业出口下降对沿海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及非技术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大冲击,其中,通过影响非技术劳动力就业降低居民收入的传导路径占据较大比重。
  • 王向前, 孟祥瑞, 袁檬, 李艳萍
    2025,45(2): 29-38.
    摘要 ( ) PDF ( 1202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在推动煤炭采选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煤炭采选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煤炭采选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研究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25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煤炭采选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抑制煤炭采选业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剔除部分样本和内生性检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定成立。与西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中东部地区煤炭采选业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与资源型地区相比,非资源型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煤炭采选业碳减排效果更为显著。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煤炭采选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实现煤炭采选业碳减排的两大重要路径。此次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促进煤炭采选业绿色转型和实现碳减排目标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 邵枫, 冯雨, 鲁义广, 耿国强, 邵虎
    2025,45(2): 39-46.
    摘要 ( ) PDF ( 929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作为全球能源结构的关键支柱,其价格波动对经济、能源市场、环境政策及工业生产成本具有广泛影响,因而准确预测煤炭价格对于维护能源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成本以及管理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一个深度学习模型(XGBGCN)来解决煤炭价格预测问题。该模型融合XGBoost算法,用于分析影响煤炭价格的关键特征,同时结合图卷积网络 (GCN) 模型,利用这些关键特征进行煤炭价格的预测。XGBoost模型能够有效地从大量与煤炭价格相关的因素中提取出关键特征,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性,并提高预测精度。具体而言,XGBGCN模型首先利用XGBoost算法来寻找与煤炭价格相关性大的特征,该特征包括用电量、其他地区煤炭价格等。利用选择的特征构建煤炭价格关联图,并结合特征矩阵,作为GCN模型的输入,进行煤炭价格预测。此外,在真实煤炭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数据集上对煤炭价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一些现有模型相比,所提出的XGBGCN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煤炭价格。
  • 卓铭杰, 刘宇, 张硕, 梁栋
    2025,45(2): 47-58.
    摘要 ( ) PDF ( 120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背景下,探究其经济和碳排放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包含能源投入嵌套与居民汽车消费嵌套的动态CGE模型,引入汽车保有量核算模块以及S型市场渗透率曲线,模拟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经济和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推广新能源汽车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小幅负面影响,但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尤其会拉动电池、电机和电控行业产出增长;由于汽车保有量变化滞后于销售量变化,在当前以煤电为主的发电结构下,2030年后减排效果才能体现;当清洁电力供应比例提高,减排效果则能更早显现,经济损失也会降低。研究成果对优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能源与环境

  • 曲然, 许沛昀, 唐葆君, 李茹, 冯虎臣, 王硕, 宋兆鑫, 杨艳会
    2025,45(2): 59-67.
    摘要 ( ) PDF ( 6892KB )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以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风光资源发电出力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进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现有研究对风光发电不确定性评估尚未充分模拟极端天气影响,未能充分挖掘极端天气影响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平稳性提升潜力。重点针对沙尘暴极端天气,基于变异系数法构建极端天气下风光发电模型与极端天气下风光发电平稳性与适应性评估模型,通过对主要受灾省份的风光发电潜力进行评估,确定了因地制宜的最优风光装机比例,研究了当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最佳平稳性水平,分析了各省份对风光比例调整的敏感度,探讨了与敏感程度相匹配的省际输电传送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尘暴极端天气影响下,各省风能太阳能发电潜力均有明显下降,降幅介于7.48%~16.09%。其中风光能源发电占比较大的内蒙古、新疆二省,同正常日相比降幅高达14.47%和16.09%。通过优化风光装机比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出力不稳定性下降12.1%~34.9%,平稳性显著上升,可实现全年发电平稳性最好、风-光互补性最佳。建议根据各省的风光资源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风光装机比例以降低极端天气下发电不稳定性,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平稳性的敏感度进行输电规划。
  • 查冬兰, 李静, 曹炀, 姚郑宜
    2025,45(2): 68-75.
    摘要 ( ) PDF ( 1011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预测碳价可为碳市场参与主体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交易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现货价格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5家主流媒体报刊日度数据构建出我国低碳新闻媒体关注度指数(CPI),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极限梯度提升机(XGBoost)、Shapley加性解释(SHAP)和累计局部效应(ALE)对碳价进行预测与可解释性分析。结果表明,CPI与碳价呈强关联关系,引入CPI可显著降低碳价预测误差并提高趋势判断正确率。CPI对碳价预测的SHAP全局贡献度超过了原油价格、股市大盘和汇率指标,且CPI对碳价的边际效应呈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碳交易参与者需关注低碳新闻报道对碳市场带来的价格冲击。
  • 王育宝, 程翔, 王子妍
    2025,45(2): 76-83.
    摘要 ( ) PDF ( 132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园区是节能减污降碳的基本单元和主战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构建不仅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实践形式,而且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采用能值分析和DEA-SBM模型,以产业园区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容量配置组合下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值与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系统负荷不变前提下,不同能源容量搭配和多能互补对园区运行有显著影响;当系统容量配置设定不同时,以光伏为主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效率评价最优。改变典型日对系统进行的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 张跃军, 李嘉祥
    2025,45(2): 84-96.
    摘要 ( ) PDF ( 93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交易政策能否应对碳排放不平等问题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7—2017年中国26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以及结合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碳排放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显著缓解了试点城市的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现象,而对于试点城市内部的区县间碳排放不平等现象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行政级别和市场化水平更高的城市,碳交易政策的缓解效应更为强劲;碳交易政策通过降低碳排放强度来抑制碳排放不平等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 力丽芬, 李玮, 李国敏
    2025,45(2): 97-103.
    摘要 ( ) PDF ( 10367KB ) ( ) 可视化 收藏
    省际贸易使得不同地区在贸易中承担的碳排放与获得的增加值之间存在不平等问题。因此,为确保减排责任的公平分配,本研究在追踪碳排放和增加值转移的基础上,基于新构建的碳不平等指数进一步分析了2017年30个省份间的贸易碳不平等问题。研究发现:2017年,全国碳排放净转移量达到了3.9亿t;碳排放和增加值呈现出不平等的转移态势。碳排放主要由发达省份向发展中省份转移,而增加值则主要由发展中省份向发达省份转移;在贸易过程中,广东和北京导致多数省份面临碳不平等问题,山西和内蒙古则是碳不平等的主要受害者;此外,发达省份与发展中省份之间的碳不平等程度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针对我国碳减排政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 发展论坛

  • 李金铠, 刘守临, 董战峰, 蔺振青
    2025,45(2): 104-115.
    摘要 ( ) PDF ( 4455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电力市场改革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保障。电力市场机制体制设计本质上是基于经济关系的整体性制度安排,电力市场改革必须与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有效。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电力市场改革面临较前更为复杂的经济关系,旨在揭示和分析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及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机制的改革提供支撑与借鉴。为此,立足政府-市场协同视角,分析和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体系与理论框架,通过采用多智能体建模技术构建以现货交易为基础的电力市场仿真模型,并开展多情景政策仿真实验,探究不同政府干预行为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及强度,进而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 付兆辉, 苗苑, 李敏
    2025,45(2): 116-121.
    摘要 ( ) PDF ( 5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阐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在落实能源安全战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能源发展在绿色转型、安全保障、创新发展、治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从煤炭产能释放、煤电煤化工发展、油气勘探开发、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海外能源供应、新能源和水电核电发展、氢能储能发展、智慧能源系统构建、能源治理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提出能源保障与转型发展的路径。
  • 吕涛, 王青山, 张紫玉, 吴昱磊, 周孜柔, 王洛
    2025,45(2): 122-132.
    摘要 ( ) PDF ( 86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政策具有发布数量多、覆盖范围广、内容复杂多样等特点,现有的呈现方式难以满足知识检索和内在分析的需求。以2 953条“双碳”政策文本为数据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双碳”政策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构建了知识图谱模式层,定义了“双碳”政策实体、属性和关系,之后采用Text Rank关键词抽取、LDA主题建模等算法提取政策实体、属性及关系,构建了知识图谱数据层,最终将〈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存入Neo4j图数据库,形成“双碳”政策知识图谱。所构建的知识图谱包含2 048个实体节点和32 336条关系,可通过Cypher语言实现不同细粒度政策实体和关系的关联查询与可视化,挖掘“双碳”政策中的关键语义信息和政策热点,还可为智能服务提供语义增强功能,提高“双碳”政策推荐系统的效率和政策问答系统的准确度。
  • 吴立新, 王吉坤
    2025,45(2): 133-141.
    摘要 ( ) PDF ( 6932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本质要求,新型能源体系也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中国需要建设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满足能源转型的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等需求。阐述了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作用,总结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保障、煤炭提质加工、燃煤清洁高效发电、煤化工高端多元低碳发展、煤炭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分析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支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过程中仍面临煤炭稳定保供压力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压力大、科技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等挑战和问题。同时,基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于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保障低碳转型中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智能化建设赋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国家全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能源体系面临安全稳定供应与清洁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十五五”时期,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稳定依然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了强化煤炭供应保障的能力和质量,构建煤炭-煤电-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多元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推动煤炭清洁低碳转型及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等路径,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刘小凡, 刘满芝, 王赛
    2025,45(2): 142-152.
    摘要 ( ) PDF ( 19187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其可持续性成为影响产业升级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政府提供给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补贴呈现递减的趋势,是否会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背景,构建政府、制造商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在政府补贴退坡情景下分析制造商与消费者两方演化博弈过程。收集2018—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市场产销量与补贴额等数据,使用Matlab对博弈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政府补贴的退坡对制造商的影响程度高于对消费者的影响;电池续航和充电便捷性以及油价能够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变化,且电池续航和充电便捷性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油价上涨与新能源技术提升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正效用高于政府补贴退坡造成的负效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更多要靠消费者需求来拉动,也要靠制造商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与技术提升来推动。
  • 企业管理

  • 王建良, 范静静
    2025,45(2): 153-160.
    摘要 ( ) PDF ( 19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清洁、低碳、安全且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了统一的氢气生产途径成本比较框架,并分析了在纳入碳成本的情况下,各类氢气生产途径的净零成本。结果表明:①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未考虑碳排放成本时,灰氢、蓝氢和绿氢的生产成本分别为1.4~4.4 USD/kg H2、2.0~4.9 USD/kg H2和7.5~8.3 USD/kg H2;② 每生产1 kg氢气,灰氢、蓝氢和绿氢的碳排放量分别为5~20 kg CO2eq、4~6 kg CO2eq和1~3 kg CO2eq,绿氢碳排放最低,展现出显著的低碳优势;③ 纳入碳成本后,当碳成本为 12.57USD/t CO2e时,灰氢和蓝氢生产中煤制氢及加装CCS的煤制氢净零成本最低,绿氢净零成本最高,仅在电价低至弃电价格时具有成本竞争力;当碳成本升至37 USD/t CO2e时,最低电价下的绿氢净零成本与蓝氢最高的净零成本相当,且随着碳成本进一步增加,绿氢中以风电为电源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展现出绝对的净零成本优势;当碳成本达到200 USD/t CO2e时,灰氢中煤制氢失去成本优势,甲烷自热重整技术成本最低,此时绿氢较蓝氢技术最高净零成本低,具有显著成本竞争力。
  • 李梅, 张鹏鹏, 李元琛
    2025,45(2): 161-169.
    摘要 ( ) PDF ( 531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已成为矿山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范式在煤矿工业领域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应用的实践。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给出AI在智能矿山中的技术架构和关键技术,重点分析“智能矿山AI+”的七大重点应用场景,包括地质勘探、智能化采掘、工业视频、灾害预警、设备预测性维护、生产过程优化、AI大模型等。最后,展望了未来AI技术在智能矿山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无人化开采、数字孪生矿山以及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完善等,也提出在AI+应用还存在技术难度较大、成本效益矛盾、数字鸿沟加剧等新挑战。
  • 孔令帅, 栗继祖
    2025,45(2): 170-176.
    摘要 ( ) PDF ( 17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安全基地型领导对新生代矿工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新生代矿工特点和社会交换理论,引入安全心理契约、安全沉默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假设模型。以山西煤矿企业一线班组内的342名年轻矿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分析作用路径和相应的研究假设。结果表明:安全基地型领导能正向影响新生代矿工的安全参与行为,也是影响新生代矿工安全心理契约和安全沉默动机的关键因素;安全基地型领导还会通过安全心理契约和安全沉默动机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安全心理契约和安全沉默动机的链式中介影响新生代矿工的安全参与行为。
  • 贾凯威, 杜云晴
    2025,45(2): 177-186.
    摘要 ( ) PDF ( 792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及其后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金融稳定的影响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实际气温相对历史同期平均气温的偏差测度气候变化,构建由147家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上市公司组成的泛金融系统,并借鉴LASSO-VAR -DY模型测度各泛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实证检验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气候变化会加剧泛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② 气温上升和下降对泛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非对称作用,具体表现为:气温上升对系统性风险的加剧程度要显著大于气温下降对系统性风险的缓释程度;③ 相对于保险业与新能源行业,银行、证券、房地产和传统能源行业具有更强的气候风险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