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张奇
    2025,45(10): 1-5.
    摘要 ( ) PDF ( 211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栾俊洁, 王志强, 姜文桓, 卢诗月
    2025,45(10): 6-14.
    摘要 ( ) PDF ( 64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富集区受到资源禀赋限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高碳锁定特性,研究其碳排放规律、解析其碳排放驱动因素、提出相应的碳减排对策,对于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能源、社会经济数据,核算了2012—2021年能源碳排放量,利用LMDI模型和STIRPAT模型,对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的碳排放以煤炭消费的碳排放为主,而经济效应、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都会对碳排放产生促进作用,影响因素每增加1%,碳排放量分别增加0.50%、0.43%、0.05%、0.01%。在推进绿色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能源和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将有利于能源富集地区实现“双碳”目标。
  • 朱思远
    2025,45(10): 15-22.
    摘要 ( ) PDF ( 127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绿色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究新质生产力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很有必要。以2011—2023年全国2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测算各地级市新质生产力指数,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新质生产力发展会显著减少人均碳排放;② 异质性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人均二氧化碳的影响在热门旅游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中更显著;③ 机制检验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来减少人均碳排放。
  • 杨睿娟, 张思茵
    2025,45(10): 23-30.
    摘要 ( ) PDF ( 12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行业面临转型挑战与机遇的重要时期,聚焦分析ESG表现与能源企业绩效之间的动态联系,并深入探究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选取我国A股能源上市公司2014—2023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等统计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能源企业的ESG表现通过增强数字化转型程度和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绩效;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位于东部和中部、国有以及重污染能源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 高凌雪, 薛晓芳
    2025,45(10): 31-39.
    摘要 ( ) PDF ( 532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政府补贴背景下,以充电桩制造商和充电桩经销商组成的私人充电桩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运用Stackelberg博弈构建集中决策、分散决策和经销商公平关切决策模型,分析经销商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进而引入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充电桩质量水平的敏感度提高了产品的批发价与售卖价,但市场需求未因价格的增长而减少;充电桩经销商的公平关切行为对自身有利,对充电桩制造商不利,两者利润一增一减,使得总利润呈现微减趋势;收益共享契约的制定可以有效协调供应链,同时实现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帕累托改进。
  • 高亦林, 林媛媛, 谢黎智
    2025,45(10): 40-49.
    摘要 ( ) PDF ( 246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0—2022年我国27省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以能源企业为研究对象,评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国家就业总量、可再生能源行业就业及传统能源行业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技术、经济、教育、政策路径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地区、企业、行业对就业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①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国就业总数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增加,且对传统能源行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②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博弈的结果,通过技术与教育路径产生的抑制作用相对微弱,而政策与经济路径的拉动作用显著。③ 国有能源企业及供应业企业能显著带动整体就业增长,而私有能源企业能显著带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就业增长。因此,政府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增强区域发展的联动性和整体性,以渐进方式弥合发展差异,推动地区和谐发展,同时扩大技术进步和教育的正外部性以缓解劳动力技能和劳动力市场错配问题。
  • 石林妮, 周慧杰, 李海燕, 周永章
    2025,45(10): 50-59.
    摘要 ( ) PDF ( 7278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3—2022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统计数据,以广西111个县域为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广西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13—2022年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27.3%,空间格局由“点状零星”向“多核集聚”演变,高值区向南宁、柳州及沿海工业带扩张,低值区稳定于桂西、桂北生态区。② 全局Moran′s I指数由0.37升至0.54,空间正相关性增强,HH型集聚区集中于南宁都市圈。③ 经济发展水平GDP(q=0.67)与能源强度(q=0.40)为碳排放核心驱动因子,其交互作用(q=0.95)凸显高耗能产业与粗放增长矛盾。
  • 庞明, 郝晓阳, 王慧
    2025,45(10): 60-68.
    摘要 ( ) PDF ( 12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下,能源企业面临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双重任务。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能源企业数据,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探讨融资约束与信息透明度在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传导路径。进一步构建调节中介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在ESG价值实现中的赋能效应。研究表明,ESG表现显著提升企业账面价值,但对市场价值影响不显著;融资约束与信息透明度在ESG影响企业价值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数字化转型对上述路径有正向调节效应,强化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
  • 能源与环境

  • 刘一, 王建良, 武颂凯, 姜闻然
    2025,45(10): 69-80.
    摘要 ( ) PDF ( 827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巴黎协定》第6.2条提出允许各缔约方通过国际减缓成果转让(ITMOs)的方式实现国家自主减排目标(NDCs)。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之一。加拿大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项目——LNG Canada,第一阶段预计于2025年投产运营,且计划将其年产量的40%出口至中国。若将该项目天然气用于减少中国煤炭消费,可创造潜在的ITMOs,助力中加双方实现各自的减排目标。因此,基于生命周期核算模型,量化加拿大LNG出口至中国后,在电力、热力和钢铁行业减少煤炭消费的减排潜力。结果显示,对于电力行业,相比于燃煤发电,燃气发电可减少约55%的碳排放。对于热力行业,农村地区燃气供暖改造的减排潜力高于城镇地区,分别可减少63%和32%的碳排放。对于钢铁行业,采用氢冶金和天然气直接还原铁(DRI)2种天然气炼钢方式替代燃煤炼钢,其中,氢冶金技术的减排效果取决于制氢技术的选择,采用DRI技术后电炉炼钢排放可降低约20%。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加拿大两国基于LNG贸易开展ITMOs合作的环境可行性,但在具体项目开展之前,需要进一步评估其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度。
  • 祝梓棋, 向仙虹
    2025,45(10): 81-92.
    摘要 ( ) PDF ( 300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的减排与增效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检验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对中小企业减排与增效的影响,基于2014—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和企业“减排增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发现: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污染排放,还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减排增效”双重效应,且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绿色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实现企业“减排增效”的传导机制。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政策对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的“减排增效”效应更为显著,对北部地区产生了“增效”效应,对南部地区产生了“减排”效应。因此,研究建议继续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警惕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重点发展缓解融资约束和绿色创新的能力,各地区协同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政策,实现各中小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和提高生产效率共同发展。
  • 周弘毅, 李姗姗, 王宇杰
    2025,45(10): 93-100.
    摘要 ( ) PDF ( 176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行业是我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行业,建立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减排降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效果评价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于中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从技术性能、环境、能源、经济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云模型对上市公司减排降碳技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 从技术评价综合得分来看,75%的上市公司减排降碳技术评价得分在0.6分以上;② 从技术性能效益指标和技术环境效益指标上来看,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得分较高的公司在技术的成熟度、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所带来的减排量和对环境影响方面表现较为优秀。③ 通过云模型评价,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减排降碳技术评价结果整体处于“可改进级”向“可接受级”的过渡状态,并稳步向“可接受级”迈进。
  • 刘风, 张世祺, 吕涛
    2025,45(10): 101-111.
    摘要 ( ) PDF ( 135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群体环境意识水平是衡量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准,其阶梯性提升常由重大环境事件引发。本研究以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为例,基于24万余条网络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等方法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演化路径、关键节点与引导策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于该事件态度随认知水平的提升出现被动接受-主动谴责-积极解决的三阶段演化趋势,身份则从信息的接收者逐渐演化为核心集群的重要组成节点,群体环境意识也随之显著提升。政府作为最具权威的信息来源,能够直接通过信息发布或间接影响企业媒体和“网红”群体把控群体环境意识的演化过程。二级媒体的加入为环境事件提供了补充信息与更加多样化的观点,并作为意见领袖形成小型集群进而提升社会系统的信息流通水平,为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提供了平台与场景。意见领袖在事件“平静期”能够维系社会网络的基本结构,当重大进展发生时能够快速激发公众的关注度,网络密度也将围绕意见领袖迅速增加。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孙永波, 罗清元, 梁珈源
    2025,45(10): 112-120.
    摘要 ( ) PDF ( 31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其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增速的动态效应、作用路径和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能显著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增速,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 政策抑制效应主要实现路径是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等;③ 政策效应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区位条件层面呈现明显差异,体现在非资源型、非老工业基地以及中西部城市获益更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优化建议。
  • 李静, 常璞
    2025,45(10): 121-127.
    摘要 ( ) PDF ( 126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了13个“坚持和完善”,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角色合作。随着煤炭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实现有效生态治理迫在眉睫。通过聚焦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主体,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深入剖析其在煤炭城市生态治理中的交互行为与策略动态,构建三方主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各方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动机、收益成本权衡,揭示不同主体对煤炭城市生态改善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明晰了各主体在生态治理进程中的关键效用,还为制定促进三方积极协作的政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推动煤炭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 发展论坛

  • 宋丽娟, 李娜, 谭旭红
    2025,45(10): 128-137.
    摘要 ( ) PDF ( 13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且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媒体关注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高环境敏感性企业中更明显。因此,应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全要素生产率活力、加强媒体关注,充分发挥外部关注的监督治理作用,以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治理。
  • 卜素, 朱梦妮, 杨梦洁
    2025,45(10): 138-146.
    摘要 ( ) PDF ( 43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能源法》《矿产资源法》修订公布,标志着中国能源矿业领域法治建设开启新篇章。为创新能源治理体系高层次、专门化法治人才培养范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一方面探索扩展能源矿业法治人才教学知识体系,以“双法”修订关键制度为切入点,提出行业经济运行现实问题的法律化解路径;另一方面,打破教育同质化壁垒,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法治+”新文科育人、“德法兼修+”大思政育人、“高等教育+”多主体育人3种模式以响应人才出口实践;最终实现充分融入我国高等教育新文科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探索形成法学、矿业经济学、能源管理(LME)复合型能源矿业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法学领域、矿业经济研究领域、能源管理领域知识壁垒,实行广交叉、深协同的跨学科培养。
  • 刘力玮, 王聪嫒
    2025,45(10): 147-155.
    摘要 ( ) PDF ( 1758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机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深入探究其政策适应性,解析政策与环境的动态匹配及调整机制,对于提升政策治理效能、保障“双碳”目标科学落地以及推动煤化工产业高质量转型具有关键指导意义。聚焦碳排放双控政策实施背景下的煤化工产业政策适配性问题,通过PMC指数分析框架,对政策文本进行可视化分析,精准评估政策工具组合的适配性。并基于“双碳”目标从政策多维度视角构建包含9个一级变量及36个二级变量的评价体系,选取9项政策文本,通过文本挖掘和多投入产出矩阵计算PMC指数,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9项样本政策的分析结果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存在异质性。政策在中长期规划衔接、基金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提出应增强预测性、平衡宏观微观视角、优化政策时效设计以及丰富激励措施等完善策略。
  • 于秋磊
    2025,45(10): 156-162.
    摘要 ( ) PDF ( 126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于2025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全面修订的《矿产资源法》由53条增至80条,主要涉及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等8个方面,是我国矿产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变革,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矿产资源法》的修订为煤炭企业带来了降低投资风险、优化用地成本等方面的机遇,通过对最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的分析,探究煤炭企业在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灵活调整用地策略等方面应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合规管理,以适应新法要求并利用政策优势,最终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肖峰, 李沂燃
    2025,45(10): 163-171.
    摘要 ( ) PDF ( 14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模式加速变革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日益迫切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议题。以我国2014—2023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结果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绿色技术创新间接路径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因此,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企业管理

  • 法子薇, 李新春, 刘全龙, 郑旭东
    2025,45(10): 172-180.
    摘要 ( ) PDF ( 15043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高效落实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路径系统性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危险源、风险和隐患在安全生产中的相关关系,提出基于危险源与隐患的事故致因机理模型,明确风险预控实际切入路径,以此构建涵盖“事故治理”“隐患管理”和“危险源预控”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路径提升设计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危险源与隐患的事故致因机理揭示了从危险源到隐患到事故的因果链条,围绕因果链条中的各风险预控管理路径提升节点提出的政府宏观政略、煤矿产业中观战略和煤矿企业微观策略兼顾了多层次、多向度的安全统筹治理保障体系,为双重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洪亮, 马乐轩
    2025,45(10): 181-189.
    摘要 ( ) PDF ( 21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风险的重要手段。基于TOE框架,选取全国4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维度分别选取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开放水平、组织资源、管理制度、危机事件数和经济发展水平6个条件变量,探讨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急管理的联动效应及组态路径选择。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急管理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共有7种组态,根据组态特征可以概括为技术组织联合型、组织环境联合型、协同发力型和组织赋力型4种提升路径。研究有助于理清煤炭资源型城市应急管理的关键因素与限制条件,为因地制宜实施策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
  • 简克蓉, 陈紫微, 凡雨
    2025,45(10): 190-201.
    摘要 ( ) PDF ( 19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3—2023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有效助推制造业企业的经济绩效,且此种提升效应在市场绩效越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市场势力和供应链集成在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企业经济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在位于东部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突出以及公众关注度高的企业中表现尤为显著。研究为理解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战略制定及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
  • 王丽敏, 侯杰
    2025,45(10): 202-208.
    摘要 ( ) PDF ( 2451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与能源行业正进行深度融合,煤炭企业作为传统能源行业之一,正逐渐将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数据转化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明确数据资产的权属问题是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基于“三权分置”框架体系,明确煤炭企业数据资产在不同环节的权属问题。通过挖掘数据资产确权与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明确数据资产确权为价值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价值创造为企业完善确权的条件机制提供助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价值评估模型来实现对煤炭企业数据资产的合理估值。同时,针对煤炭企业数据资产确权与价值创造提出相应的建议,力求为煤炭企业最大化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提供参考。
  • 蔡咏平
    2025,45(10): 209-216.
    摘要 ( ) PDF ( 7953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为财务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G集团作为中央骨干能源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加快推进数智转型,M公司作为G集团的一体化业务龙头单位和窗口单位,积极推动财务应用技术革命性突破、管理要素创新性配置、财务体制机制转型升级,统筹深化财务业务协同数智化转型,抢抓人工智能赋能财务流程再造、财务分析价值挖掘,从销售、采购、内部购销、资金、存货、价值分析六大方面,实现煤炭购销业财场景数据处理可视化、业财流程系统化、分析预警实时化,将结算流、资金流、货物流作为系统监控重点,构建以合规风控为导向、全面赋能业务的业财管控体系,通过财务数智转型推动G集团一体化产业链运行效益、运营效能和运转效率的整体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和推广经验。
  • 杜永红
    2025,45(10): 217-222.
    摘要 ( ) PDF ( 1243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新能源新材料因技术迭代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及产业链协同复杂引发企业的成本管控失效问题,基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新能源新材料板块全面成本管控工作的实践经验,系统研究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中构建全面成本管控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通过分析板块内多家企业在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六大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总结全面成本管控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应用的有效模式和关键成功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三级成本管控体系、实施六大成本管理子系统、推进成本管控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成本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探讨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为同类企业开展全面成本管控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贾宜楠
    2025,45(10): 223-230.
    摘要 ( ) PDF ( 12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前沿科技成果正以指数级速度向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渗透,形成技术赋能的行业新模式。DeepSeek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源语言模型,凭借组相对策略优化算法模式、知识蒸馏以及思维链技术的破局,实现了低成本训练与高效输出,打破了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技术壁垒,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国内的大规模扩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分析大型煤炭销售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业务管理遇到的挑战,探讨其在业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提升竞争优势和企业管理精益化水平的重要作用。最后,基于DeepSeek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大型煤炭销售企业利用DeepSeek技术进行业务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