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王震
    2024,44(9): 1-1.
    摘要 ( ) PDF ( 201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陈姗姗, 李玮, 吉泽男
    2024,44(9): 6-17.
    摘要 ( ) PDF ( 9865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效应。因此,以黄河流域2011—2021年9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究数字经济与碳减排能力耦合协调度的时序与空间演进特征。结果显示:① 2011—2021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碳减排能力均呈稳步增长态势;② 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步入协调阶段的省份逐渐增多;③ 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相关性呈波动下降趋势;④ 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重心位于陕西且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椭圆面积小幅度扩大。
  • 卢东宁, 王欣悦
    2024,44(9): 18-26.
    摘要 ( ) PDF ( 1193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全新产物,对于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重大意义。运用2014—2020年中国长江经济带863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剖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在进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是数字金融发展提升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对于环境质量的提升发挥着显著作用,且对贫困县的环境质量提升幅度更为显著。上述结论为通过提升数字金融发展来促使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取得进步提供经验性的依据。
  • 吴梓凤, 马睿智, 江艺康, 张浩楠
    2024,44(9): 27-36.
    摘要 ( ) PDF ( 70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是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煤电转型现实性需求并提升其存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根据我国现行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和容量电价补偿标准,基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平均度电收入、煤价承受能力和利润率等指标构建了煤电机组经济性评估模型,分析了在容量电价机制下中国各省不同运行年份的煤电机组的经济性表现。研究发现,就不同运行年份的机组而言,容量收入对老旧机组经济性改善更为显著,其中,对已运行10年机组多起到扭亏为盈的作用,对已运行20年机组则是实现从较低利润率水平到较高利润率水平的转变;就不同地区而言,容量收入对煤价高、电价低、煤电转型较快地区的机组经济性改善更为显著。最后从国家宏观、电力市场及煤电企业3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容量电价机制的建议。
  • 王真
    2024,44(9): 37-47.
    摘要 ( ) PDF ( 211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中和与碳达峰成为国际焦点,同时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在碳中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两者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基于Citespace软件,梳理相关文献,对数字经济与碳中和、碳达峰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结果显示:① 自2020年以来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相关研究迅速增加,该领域研究主要演进为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技术路径与应对策略、环境绩效评测三大内容板块,分别探讨数字经济在低碳发展中的多重作用、实现路径及成效评估;② 相关研究突现词中,“碳达峰”热度最强,“低碳”“路径”持续时间最长,“环境绩效”和“资源配置”最新出现;③ 从空间维度的宏微观研究热点分析得出,未来还需深化县镇经济与“双碳”协同、企业绿色经济转型个案等方面的研究;④ 从实证研究热点分析得出,近年来该领域实证分析文献增长,常用熵值法、DID模型等,但仍需构建更完善的模型并加强多模型结合研究以提高准确性。
  • 宋昆鹏, 宋亚开
    2024,44(9): 48-54.
    摘要 ( ) PDF ( 7577KB )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在河南省现代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河南省这样的煤炭生产消费大省开展煤炭消费需求预测研究,有利于省级层面管理地质勘查项目、制定开发利用政策、调整能源结构。结合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在ARIMA模型基础上,选取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等2个指标与ARIMA模型预测残差作为LSTM模型输入,构建了ARIMA-LSTM模型。结果表明,将ARIMA模型的残差和其他相关因素作为LSTM模型的输入构成的ARIMA-LSTM模型相对于单一ARIMA模型性能显著提升。2023年河南省煤炭能源消费量预测结果为15 130.36万tce,与2022年相比,出现下行趋势,但仍然处在较高水平。研究受公开数据限制,仅进行模型适用性探究,建议相关部门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开展时效性更强的煤炭消费预测工作,提前做好煤炭储备,避免缺煤、限电等能源供应问题。
  • 肖雪媚
    2024,44(9): 55-61.
    摘要 ( ) PDF ( 11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降碳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明晰低碳约束的经济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低碳约束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低碳约束对经济集聚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特征,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② 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约束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因地区、低碳约束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③ 机制检验发现,低碳约束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对经济集聚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中央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减排目标,低碳约束目标加强时,应配套出台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应发挥“自主有为”的作用,为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共同努力。
  • 能源与环境

  • 任晋辉, 张乾志, 陈文颖, 王利宁, 张成龙, 陈劲宇, 项康利
    2024,44(9): 62-69.
    摘要 ( ) PDF ( 7324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转型是中国电力部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转型过程中应并重电源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燃煤机组掺混绿氨共燃改造可以在不损失灵活性的前提下兼顾脱碳,但现有研究尚未系统评估燃煤机组掺氨改造的减排潜力。因此,研究基于机组级数据对燃煤机组掺氨改造减排潜力进行评估,并考虑掺氨比和绿氨供应成本的不确定性设计多种改造情景,比较其对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氨供应成本在2040年相比当前可降低六成左右;不同情景、不同地区煤电掺氨改造的碳减排成本差异显著,范围在516~1 838元/tCO2内;其中华东地区的燃煤机组减排成本相对更低,不同情景下年减排量可达1.5亿~5.3亿tCO2,部分机组可与掺混生物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改造进行成本竞争。考虑到华东地区的尖峰负荷问题和技术示范效应,应优先考虑在该地区试点燃煤机组掺氨改造项目。
  • 王雨欣, 高兴宇, 陈军
    2024,44(9): 70-77.
    摘要 ( ) PDF ( 116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数字经济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其能否有效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其传导作用机制如何,对实现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以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是否影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同时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 彭冬冬
    2024,44(9): 78-87.
    摘要 ( ) PDF ( 1203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生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作用于污染物的排放。基于2000—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以及世界不确定性指数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通过促使企业选择使用非清洁能源提高了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即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上升会通过提高企业使用中间品的成本,促使企业选择使用更加廉价但是污染排放密度更高的非清洁能源,进而提高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发现,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地提高了私营企业、高能源依赖度行业企业以及弱环境规制地区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随着进口来源国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口供应链不确定性对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加剧作用增强。
  • 安云飞, 刘丽敏, 翟雪琪
    2024,44(9): 88-96.
    摘要 ( ) PDF ( 134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交易政策作为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否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发展需要验证。采用三重差分法评估碳交易机制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绿色创新的中介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① 碳交易机制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而且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均显示结果具有稳健性。② 碳交易机制诱导了城市绿色创新,即当碳交易机制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时,绿色创新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③ 从试点城市异质性视角分析,碳交易机制对试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有较大差异,与绿色创新的调节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机制的设计既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概况,通过激发绿色创新加速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又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地区和行业加入其碳交易覆盖范围。
  • 马子贺, 陈培友
    2024,44(9): 97-108.
    摘要 ( ) PDF ( 1918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技术创新联盟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而联盟中搭便车行为却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稳定发展。为此,考虑碳交易政策对联盟成员策略选择产生影响,在传统演化博弈基础上引入动态碳价,构建具有随机支付矩阵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数值仿真分析,探究联盟成员策略行为选择与联盟中搭便车行为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碳价、监管力度、声誉、创新成功差异等多方因素会影响联盟成员策略选择。最后,在仿真结论基础上,为相关管理者提出针对性建议。
  • 刘座铭, 李成钢, 刘海洋, 董洪达, 刘炳, 韩洁平, 杨晓龙
    2024,44(9): 109-116.
    摘要 ( ) PDF ( 593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碳电力的背景下,电力系统碳责任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电机组和负荷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应该承担起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责任。文中提出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基于Shapley值分摊方法对发电侧和负荷侧进行碳责任分摊,将双侧碳责任分摊机制与仅在发电侧碳责任分摊和仅在负荷侧碳责任分摊机制进行比较。在双侧碳责任分摊机制中,通过将碳责任分摊给发电机组和负荷,使发电机组和负荷共同承担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责任,能激励发电机组和负荷的降耗减排行为,降低系统碳排放。
  • 发展论坛

  • 罗世兴, 王曦
    2024,44(9): 117-123.
    摘要 ( ) PDF ( 41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把握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寻制约因素,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修正的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实证了2015—2022年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 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内部发展不平衡且阶段性特征明显。绿色低碳、开放竞争和创新高效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② 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五大系统间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持续改善,实现从濒临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跨越,但离优质协调差距较大;③ 增长共享和协调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主要系统因素。主要障碍指标的制约作用日益增强。地勘经费投入强度、矿业权出让收益、行业产值区域差异、绿色矿山比重、行业就业贡献等指标的平均障碍度较大。
  • 孙丽平, 马骏, 宋子恒, 张久明
    2024,44(9): 124-130.
    摘要 ( ) PDF ( 115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综述和现状分析,总结当前我国特高压外送通道的发展现状,目前已投运特高压工程共计39个,包括19个交流工程,20个直流工程。结合沙戈荒基地发展,分析特高压通道存在输电效率降低、配置大量火电挤占一定输电空间、输电通道和站址资源日趋紧张、多项工程并行配套保障压力大、关键技术存在短板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全国合理布局特高压工程;其次应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柔性直流特高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最后应强化特高压工程应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 沈筱
    2024,44(9): 131-135.
    摘要 ( ) PDF ( 14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煤炭行业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是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行业的供应链在安全稳定性、数字化程度、低碳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剖析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与现状,探索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煤炭行业供应链建设的工作着力点与可行性路径,为煤炭行业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 郭振慧
    2024,44(9): 136-142.
    摘要 ( ) PDF ( 8481KB )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特性。其次,探讨煤炭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分析其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的迫切需求。再次,提出煤炭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具体路径,包括智能化开采系统的构建、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的推进以及绿色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实施。最后,提出保障煤炭产业数智化转型路径有效实施的策略,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为煤炭产业实现高质量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企业管理

  • 赵舒宁, 戴宏, 卫耀文, 王建新
    2024,44(9): 143-150.
    摘要 ( ) PDF ( 271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左右,物流行业低碳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控制我国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力发展低碳物流恰逢其时。以我国部分省市为样本,从经济、人口、技术及结构4个因素选取5个前因变量,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剖析了中国视域内各省市发展水平不一情况下物流业低碳发展的多重并发影响,进而推进物流行业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单个变量不是产生中国物流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可以归纳为3条低碳路径,分别为科技创新驱动型、产业结构驱动型和综合发展驱动型,同时与产生中国物流业高碳排放的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
  • 郭晓鹏, 杜宗尧, 任东方, 饶素雅
    2024,44(9): 151-159.
    摘要 ( ) PDF ( 1424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电网能消纳更高比例的新能源,当前储能的高成本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强化燃煤调峰机组的煤炭库存可靠性是现阶段保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调峰机组考虑煤炭期货的库存管理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期货交易规则设计了模拟实验,并制定合理的期货与现货并行的补货策略。最后以某调峰机组为例,证明该模型能够保障调峰机组的煤炭可靠性,并结合期货现货并购有效地避免煤炭过度储存而造成的浪费。研究结论可以为燃煤电厂调峰机组的煤炭管理提供优化策略与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