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刘虹
    2024,44(7): 1-5.
    摘要 ( ) PDF ( 200KB )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刘虹, 何嘉盛
    2024,44(7): 6-11.
    摘要 ( ) PDF ( 10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代表了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新趋势。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分析了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后,基于新质生产力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从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人才培育、国际交流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动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创新发展。
  • 吕芳菲, 韩洁平, 戈泽琦, 孙晓东, 李佳琦, 牛羿恒
    2024,44(7): 12-19.
    摘要 ( ) PDF ( 5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聚焦低碳转型重要行业-电力行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A股上市的电力公司2021—2023年数据做新质生产力发展效率分析。构建了符合新质生产力评估逻辑的投入产出要素,使用DEA-Malmquist效率指数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效率分析。研究发现,电力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发展效率方差较大,呈梯度分布,且具有区位效应;各企业生产技术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要而基本不出现生产工艺不匹配问题,头部公司纯技术效率值更高但规模报酬效应难以大幅突破,但较少出现生产资源浪费问题。基于此,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 安星宇, 赵玲玲, 赵鲁涛
    2024,44(7): 20-26.
    摘要 ( ) PDF ( 356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并在实践中展示出对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石油行业产业变革的迫切需求,更是传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深入调查石油行业数字化建设现状,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剖析了石油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旨在推动石油行业实现从分散到集中再到集成的两次阶段性跨越,促进行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 宫雨, 李倩, 曹馨
    2024,44(7): 27-34.
    摘要 ( ) PDF ( 1552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依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智慧燃气成为天然气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促进了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智能燃气表是智慧燃气的重要一环,其直接面向终端居民客户,通过监测其数据可以提高天然气行业的安全水平及经营管理效率,增强居民客户的满意度。针对天然气居民客户的用气量异常检测问题,提出将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算法(LSTM)和传统的局部加权回归平滑法(LOWESS)相结合的异常检测模型,克服了传统异常检测模型建模时效率低下、无法给出异常值出现的具体时间等缺点。使用某天然气公司的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异常检测模型效率更高,能有效地检测出用气量异常及异常值出现的时间点,为用气量异常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推动天然气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方国昌, 宋畅
    2024,44(7): 35-44.
    摘要 ( ) PDF ( 176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了环境保护税对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以2013—2021年1916家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以“环保费改税”为标志的环境保护税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开征后,税负提标省份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相较于税负平移省份企业有明显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重污染和具有高竞争能力的制造业行业中,以及在资产密集型和大规模制造业企业中,环境保护税政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环境保护税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与创新,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环保税政策仍需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与持续推进,在合理稳步提升地区税率的同时兼顾企业个体差异,以此促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绿色发展。
  • 赵洱岽, 谭青博, 张阿敏, 谭忠富, 宗海静
    2024,44(7): 45-53.
    摘要 ( ) PDF ( 1139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能源体系下各类型角色的主体即源网荷储的数量会大量增加,主体之间需要协同运行来实现电量平衡、电力平衡。电量平衡是一段时间内的总发电量等于总用电量与损失电量之和,与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无关;电力平衡是发电出力等于用电负荷与线损负荷之和,与负荷随时间的变化紧密相关,即当负荷发生变化时,发电出力可以及时地实现新的平衡状态。新能源发电可控性低,几乎不可能及时跟上负荷变化,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渗透后,导致电力平衡与电量平衡难以实现,需要通过“源网荷储互补”进行解决。“源网荷储互补”需要打破源、网、荷、储各自的体制,不论供给侧的光伏发电、小风电、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机组、电采暖、电制气、生物质制热锅炉、电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余热余压回收等,还是消费侧的用电、用气、蓄冷蓄热储电储气、用冷热(供暖、蒸汽、热水等)、电动汽车充电等,需要突破能源各自的原有体制壁垒,打破原有的各自独立的规划运营方式与调度方式,统筹规划统一运行;促进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形成集中供能和分布供能相融合的多能互补系统。针对城市、城镇、工业园区、机场、火车站、商业综合体等,通过政策、体制、机制、技术的多重驱动,催生电力产业新业态、消费新模式,释放新动能,提升新质生产力。
  • 田一淋, 赵红梅, 于辉, 王智慧
    2024,44(7): 54-62.
    摘要 ( ) PDF ( 8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将深刻改变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时空环境,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结,构建新质生产力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赋能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fsQCA)方法,以11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样本,验证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赋能机理与组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数、R&D内部经费等生产空间视域的核心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有直接推动作用,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赋能路径。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下数字经济产业的GDP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边缘条件通过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技术创新潜力和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间接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质量和深度。
  • 赵晨, 贾洋舟, 刘满芝
    2024,44(7): 63-74.
    摘要 ( ) PDF ( 1143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该主题再次推上热议。以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助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具有地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处于中部地区的重污染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可为重污染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启示。
  • 武光城, 田俊夫, 张建中
    2024,44(7): 75-81.
    摘要 ( ) PDF ( 5787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相关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数字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开始释放,但数字手段仍然未能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制约了煤炭行业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战略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将会得以蓬勃发展,煤炭行业作为传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亟待深刻的数字化变革。分析了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炭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成就和现状,剖析了制约煤炭行业数字化变革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并阐述了煤炭行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 尚明宇
    2024,44(7): 82-88.
    摘要 ( ) PDF ( 109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是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新质生产力从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数字经济转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4个方面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赋能。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在社会认知、技术水平、政策法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上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措施包括:① 培养绿色低碳新型拔尖人才;② 突破降碳减排新兴前沿技术;③ 健全碳市场碳交易制度;④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 耿义文, 孙圣薇, 张明
    2024,44(7): 89-97.
    摘要 ( ) PDF ( 4255KB ) ( ) 可视化 收藏
    自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开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聚焦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结合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探究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我国97个资源型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虽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相差较大,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类别异质性显著。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劳动资料的障碍度最高,是制约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关键因素。针对上述问题,认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应该着重从劳动资料方向促进资源型城市数字化发展,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导力度,持续推进科技投入、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
  • 邬丽群, 张倩
    2024,44(7): 98-104.
    摘要 ( ) PDF ( 3333KB )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转型之要,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新质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煤炭行业新质人才培养成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航标。结合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现状,明确煤炭行业新质人才培养三重定位,构建煤炭行业新质人才培养路径,主要包括推进教育观念转变、站稳人民立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培养标准、培养高素质新质人才,加强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合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以加强煤炭行业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能力建设,供给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
  • 吕靖烨, 傅新然, 王美君
    2024,44(7): 105-115.
    摘要 ( ) PDF ( 12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经济转型升级的双引擎,其中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与客观要求。202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出,数字中国的建设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构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组织绩效、行业发展绩效2个维度对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展开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能源行业内部组织绩效、行业发展绩效,并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以及能源行业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代背景下能源行业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引导。
  • 能源与环境

  • 蒋俊锋, 陈紫雨, 袁培
    2024,44(7): 116-124.
    摘要 ( ) PDF ( 31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和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举措。以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了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其次,将清洁能源示范省:宁夏、浙江、四川、甘肃、青海地区作为对照组,结合倾向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对试点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和试点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能够显著降低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效果好于非试点地区。② 技术创新水平对实现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中介效应。③ 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在市场化水平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绿色金融的大力发展可促使可再生能源替代以提升碳排放效率,绿色金融手段成为促进各地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动力。
  • 甘先翔, 方瑞瑞, 冯连勇, 白玉冰
    2024,44(7): 125-134.
    摘要 ( ) PDF ( 1547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大多以煤电厂作为碳源、以驱油为主要利用方式。随着CCUS技术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工业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研究以炼化厂烟气为碳源、以“合成尿素+驱油”为利用方式的CCUS投资决策,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和最小二乘法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出给定参数条件下的最佳投资时机和最大投资价值,并对一些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碳价水平≥130元/t时,将会触发立即投资条件,高碳价是激励企业进行CCUS投资的重要因素。碳价波动率对炼化企业的CCUS投资决策同样有显著影响,稳定的碳价环境有助于激励投资。驱油补贴≥150元/桶时,能够有效刺激炼化企业进行投资,最佳投资时机提前至2026年,显示出政府政策在推动CCUS项目上的重要性。初始设备投资补贴也能够刺激投资,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能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来激励企业投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助力CCUS发展及应用推广。
  • 发展论坛

  • 姜德伟, 董殿文, 吕荣彬, 玉立新
    2024,44(7): 135-142.
    摘要 ( ) PDF ( 264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是黑龙江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而能源效率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结合黑龙江省能源投入产出实际情况,构建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黑龙江省10个行政区划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进行能源效率测度,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2—2021年间黑龙江省能源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值较低,规模效率较高;区域城市能源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值差异明显,资源转型成功的大庆市表现较好,煤炭资源转型城市表现相对较差;黑龙江省区域城市技术进步对于能源效率作用明显,可以进一步发挥区域城市集群效应来提升能源效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技术创新、资源型城市转型、区域经济发展、能源绿色转型4个方面提出提升黑龙江省能源效率的建议。
  • 于瑞雪
    2024,44(7): 143-149.
    摘要 ( ) PDF ( 20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资源的逐渐枯竭,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关键。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平衡模型的理论框架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科技创新以及生产运营等4个核心领域。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专家问卷调查法以及熵权TOPSIS等多种科学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体系的运算结果作为平衡模型的输入数据,通过模型的处理和分析,最终输出4个领域之间平衡发展关系。以某能源企业为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可分析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据。
  • 企业管理

  • 张士超, 李金泉, 李明勋
    2024,44(7): 150-156.
    摘要 ( ) PDF ( 110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煤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以煤炭为基础,多行业、多板块共同发展的格局。面对新型煤炭集团与传统煤炭集团管理的差异变化,如何加快推进管理模式的转型,强化集团管控,推进集团所属各类企业协同快速发展,成为新型煤炭集团发展的重要挑战。业绩目标绩效考核是作为煤炭企业集团对下属各类型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企业集团整体战略发展为导向,加强对所属企业的业绩目标考核,科学制定考核政策,激励不同类型企业快速发展,促进集团效益最大化,是当前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