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吕涛, 丁志华
    2024,44(6): 1-1.
    摘要 ( ) PDF ( 2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王策, 徐佳敏
    2024,44(6): 6-15.
    摘要 ( ) PDF ( 1584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碳排放内在规律与趋势照常研究是制定碳减排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针对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预先设定的二次、三次等函数形式进行实证回归研究,通过建立自适应线性模型,采用全球86个经济体1960—2019年的面板数据来探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分段方法、数据来源等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此外,使用相同的数据,将常见的几种不同函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本研究实证模型的优越性。研究结论如下: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拐点出现在人均GDP为19 590美元(PPP,2017)时;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分段方法、数据来源的不同并不影响基本研究结论;不同的函数形式的回归结果的比较综合表明了自适应线性模型在探究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中具有更佳的模型优势,且二次函数与三次函数的实证结果可从侧面验证有关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研究结论。
  • 王璐璐, 唐葆君
    2024,44(6): 16-25.
    摘要 ( ) PDF ( 1507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统筹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清洁的城市能源体系已成为重大战略需求。然而,由于受到技术、组织及宏观环境等因素制约,以上三大目标难以协同实现,被称为能源“不可能三角”。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将面临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挑战。因此,制定适宜的城市能源系统转型策略,对解决我国城市能源问题、促进经济绿色与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本领域378篇学术论文的系统梳理,从时空角度定量分析了城市能源系统转型研究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热点;并以此为基础,综述了:① “不可能三角”视角下能源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成果;② 能源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③ 破解能源三难困境的可能路径;④ 能源系统转型的经济环境影响。相关研究为构建适用于城市的能源绩效评估模型,明确城市能源系统向“安全-经济-绿色”协同发展目标转型的具体策略提供研究思路。
  • 郑亚男, 张轩玮
    2024,44(6): 26-36.
    摘要 ( ) PDF ( 39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煤炭作为中国主要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开采与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亟需解决。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煤炭企业的绿色转型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战略指导。利用2013—2022年中国煤炭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煤炭上市公司绿色转型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并引入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企业转型绩效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上市公司整体绿色转型效率一般,且存在波动性和差异性。企业规模与绿色转型绩效呈正相关,政府补助、资产负债率与绿色转型绩效则呈负相关。研究还发现,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之间存在差异,表明煤炭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规模扩张方面正在面临挑战。基于此,提出优化资本结构、政府多元化补助、增强行业合作、强化环境规制和持续监测与评估等建议,以促进煤炭企业绿色转型绩效的提升。
  • 谭旭红, 张亨栋
    2024,44(6): 37-42.
    摘要 ( ) PDF ( 38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循环释放要素价值。通过生产要素视角衡量煤炭企业的数据价值,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引入企业的生产函数中,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理论(SFA)对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解构。研究表明,在数据要素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也随之增加。煤炭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说明数据成为一种新的投入要素,通过与传统生产环节三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后,能够激发企业的生产潜能,增强企业新的生产能力。
  • 能源与环境

  • 孙乐溪, 唐葆君, 许沛昀, 相智博, 冯虎臣, 李易衡, 刘一江, 杨艳会
    2024,44(6): 43-50.
    摘要 ( ) PDF ( 1320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需要以包含特高压电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然而,肩负支撑绿色发展使命的同时,特高压电网也在日趋严苛的碳排放管理政策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减碳压力。为了帮助特高压电网有的放矢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建立了特高压工程碳排放核算模型;以某特高压工程为实际案例,完成各阶段、各环节层面的碳排放核算,识别特高压工程碳排放结构与时序特征;采用情景分析法,对采取不同减碳途径的情景进行减碳潜力评估。结果显示,案例特高压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593万tCO2e,其中终端使用阶段碳排放最高,为508万tCO2e,末端回收阶段将实现16万tCO2e的碳抵消;相比于依赖低碳政策或者全凭自主减碳的情景,混合情景下全生命周期减碳潜力最高,单个特高压工程即可实现全生命周期108万t以上的减碳效果,同时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升级。建议提前布局并统筹落实特高压工程各阶段各环节减碳措施,加快特高压主体网架建设进程,在电力结构方面加大可再生能源上网比例,在系统运行方面加速攻克全国范围电力调度难题,促进特高压绿色低碳发展。
  • 李翔宇, 赵平平, 刘全辉, 郭行运, 杨雄, 赵一超, 刘琦
    2024,44(6): 51-58.
    摘要 ( ) PDF ( 423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因项目建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供暖方案需要重新设计。在国家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的趋势下,可可盖煤矿超前谋划,结合煤矿资源特点,公司投资2.5亿元,构造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地热+”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着力打造全国首个绿色循环“无烟”示范矿区,全面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有效推动可可盖煤矿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王若婵, 杨天睿, 张敏, 李雷明, 任羽菲
    2024,44(6): 59-66.
    摘要 ( ) PDF ( 1013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持续深入推进低碳转型是我国发电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发电企业低碳转型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亟需客观、全面的转型框架为发电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战略决策支持。研究提出发电企业低碳转型驱动因素,将其归纳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数据、软实力和社会7个层面,构建了发电企业低碳转型驱动框架,为发电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并基于转型驱动框架对不同发电企业低碳转型进程进行对比评价,提出了促进发电企业低碳转型的相关建议。
  • 吴严鹏, 王文晶, 魏宇飞, 孙艺
    2024,44(6): 67-75.
    摘要 ( ) PDF ( 174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碳核算标准构建了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核算模型,从化石燃料过程、煤炭开采过程、矿后活动、净购入电力热力4个方面计算碳排放现状。根据矿区特征建立核算模型,依据IPCC排放因子缺省值进行核算,并根据煤矿实测数据对部分排放因子进行了合理的修正。以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业为实证对象,分析煤矿生产各环节碳排放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技术为导向的煤矿低碳发展路径。
  • 发展论坛

  • 刘帅, 姜国新, 丁志华, 黄锦鹏
    2024,44(6): 76-85.
    摘要 ( ) PDF ( 93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产业的崭新探索,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2013—2022年中国35家煤炭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对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政府补助和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并进行了相关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于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补助在新质生产力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起负向调节作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正向调节的作用。异质性研究发现,相较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较小规模企业和较大规模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中等规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通过研究可为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 卢红奇, 邵士哲, 张小敏, 陈秀娟, 刘彦伟
    2024,44(6): 86-92.
    摘要 ( ) PDF ( 66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企业为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了能源支撑,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静态和动态2个维度对2011—2022年我国主要煤炭上市企业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发展效率受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影响较大;煤炭市场行情对煤炭企业发展效率具有重大影响,其中2011—2017年煤炭企业发展效率仅为0.666,2017—2022年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均值为1.151,年均增长3%;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偏小;央企煤炭企业发展效率及发展韧性明显高于地方煤炭企业。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升煤炭企业发展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 王晓蕾, 李雪梅, 李静怡
    2024,44(6): 93-100.
    摘要 ( ) PDF ( 2424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中国自2010年开始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贸易强国建设的双重目标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值得深入思考。探讨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高质量出口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281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DID方法和中介路径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显著推动中国高质量出口;② 产业结构效应以及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传导路径;③ 成本效应引起的合规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高质量出口。
  • 企业管理

  • 戎陆庆, 陈忆源
    2024,44(6): 101-109.
    摘要 ( ) PDF ( 88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为核心,结合煤炭行业的特性和ESG表现,运用fsQCA方法进行组态分析,全面探析各要素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复杂交互与多重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煤炭企业实现高财务绩效的组态路径多样,包括“表现驱动型”“表现—产地驱动型”“表现—规模驱动型”及“产地—规模驱动型”4种模式。这些路径不仅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动与匹配关系,更展现了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使得高财务绩效与非高财务绩效的组态结果呈现出因果非对称性的“异曲同工”现象。同时,“双碳”战略的实施对煤炭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组态路径的新变化。因此,煤炭行业上市企业应当加强ESG治理,积极公开环保信息并引入第三方评估以提升ESG表现。煤炭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应积极投身ESG实践,共同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迈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共生。
  • 沈筱
    2024,44(6): 110-113.
    摘要 ( ) PDF ( 415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大目标下,煤炭企业须谋求降本增效、内部管理体系优化以及生产经营利润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在新形势下平稳健康转型。物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从煤炭企业的采购管理现状入手,剖析煤炭企业采购流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对煤炭企业采购管理的内部控制提出发展建议,以供煤炭企业的采购人员和管理部门进行参考与借鉴。
  • 梁壮, 吴佳豪, 朱磊
    2024,44(6): 114-121.
    摘要 ( ) PDF ( 622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功淘汰了大量产能落后的企业。但在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高耗能行业的需求持续下降,如何有效重组行业内部的企业已成为需关注的问题。研究运用实物期权和博弈建模方法,探讨了典型高耗能行业中的企业在面临收购与退出决策时的策略选择。从同质性企业入手,考察市场衰退条件下企业的决策模式,并进一步引入异质生产成本和退出成本,探讨异质性假设带来的企业整合策略性行为。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在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双头垄断市场中收购行为具有显著的市场结构变革性质,其中可行收购区间持续到被收购企业达到退出阈值。在此阶段,无论是主动收购的企业还是被收购的企业,都表现出更早进行收购的强烈倾向。对于收购企业而言,较早的收购时机意味着可以更快地实现市场垄断,从而增加收购带来的潜在价值;而对于被收购企业,提前被收购则意味着在面临市场退出压力时获得更多的现金流。
  • 胡景
    2024,44(6): 122-127.
    摘要 ( ) PDF ( 965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下,战略转型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战略转型,立足煤炭产业实际情况,在发展思维、发展动力、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上进行创新变革。以济宁能源的实践为对象,探讨其战略转型的总体思路和实现路径。济宁能源通过构建“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园区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将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推进至煤电、港航物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四大板块的协同发展。重点分析了其在理念、技术、运行和保障4个方面的路径:理念上,明确战略方向并树立全员转型思维;技术上,推动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运行上,实现多元板块的良性循环;保障上,完善组织和制度,增强经济和文化支撑。济宁能源的战略转型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国有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