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王震
    2024,44(5): 1-1.
    摘要 ( ) PDF ( 207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李明芳, 徐弋然, 赵鲁涛
    2024,44(5): 6-14.
    摘要 ( ) PDF ( 1329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风险进行精确度量,有利于规避风险,稳定经济。股票市场的不对称波动会对原油市场产生不同的溢出效应,因此对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和门限GARCH模型(TGARCH)进行改进,分析股票市场对原油市场的不对称溢出效应并度量原油市场风险。首先,提出不对称波动提取方法用以确定4种波动。其次,建立时变波动GARCH模型(BVGA)和时变波动TGARCH模型(BVTGA),分析股票市场对原油市场的不对称溢出效应。最后,计算风险价值(VaR),度量原油市场风险。结果表明:原油市场波动具有长记忆性和杠杆效应,且外部市场对原油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的影响。股票价格的缓慢波动会加剧原油价格波动,且上行影响大于下行影响。本研究可以为稳定原油市场和风险管理提供政策启示。
  • 茹仙古丽·吾甫尔, 娜迪拉·阿不都热苏力, 奥布力·塔力普
    2024,44(5): 15-22.
    摘要 ( ) PDF ( 111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3—2022年我国西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各省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但当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不显著,而考虑其他因素时此作用显著。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具有中介效应,数字经济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② 西部地区碳排放具有空间负相关性。碳排放量较低的省份和较高的省份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的趋势,不同省份之间的碳排放存在差异性。③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不明显。西部各省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不显著。
  • 杨磊, 韩宇琪
    2024,44(5): 23-30.
    摘要 ( ) PDF ( 111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2012—2021年黑龙江省“四煤城”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数字经济赋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结果较为稳健;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据研究结果,对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培养数字人才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罗文, 沈涛, 郑厚发, 许德轩
    2024,44(5): 31-37.
    摘要 ( ) PDF ( 46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背景下,为达成减排目标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合理控制煤炭需求量成为关键,因此探究影响我国煤炭需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并探索降低我国煤炭需求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研究我国煤炭需求变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煤炭需求变动年度、变动阶段地行分解,从而得出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规模效应是影响我国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且经济规模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技术进步效应和能源替代效应为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同时以结果为导向,为合理控制煤炭需求量、减少碳排放、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政策建议。
  • 杨丽媛, 陈婷婷, 孙华平, 张灵
    2024,44(5): 38-45.
    摘要 ( ) PDF ( 238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及其3个维度均能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且通过增加碳配额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进而扩大碳交易规模的传导渠道来促进地区减排降碳。异质性分析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力度有所区别,数字金融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非资源省份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对此,应进一步深化数字金融在碳交易市场中的应用,加强数字金融赋能绿色创新的政策引导,并根据地区特征制定针对性的制度措施助力区域协同减排。
  • 能源与环境

  • 陈云桥, 李梦圆
    2024,44(5): 46-55.
    摘要 ( ) PDF ( 256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多时点三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ESG表现,在进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等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获取政府环保补助,提升企业的ESG表现。其中,政府环保补助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环境、社会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对企业治理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第三,异质性研究表明,在高管具有海外背景的企业、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和西部地区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更能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提升。
  • 齐璇璇, 黄庆, 黄蕊
    2024,44(5): 56-66.
    摘要 ( ) PDF ( 1629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1995—2020年长时间序列的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数据,对晋陕蒙地区CO2排放进行了核算,结合对数均值Divisia指数(LMDI)模型探究晋陕蒙地区不同时期CO2排放的驱动因素,采用二维脱钩模型分析晋陕蒙地区CO2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对“十四五”时期晋陕蒙地区的脱钩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995—2020年期间,晋陕蒙地区CO2排放总量以年均6.6%的速度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CO2排放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CO2排放起抑制作用,而能源结构对CO2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晋陕蒙地区的CO2排放和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脱钩状态,其中以弱脱钩-经济低水平增长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晋陕蒙地区制定节能减排措施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 李龙, 张永红
    2024,44(5): 67-74.
    摘要 ( ) PDF ( 162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能够反映企业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能力,也直接体现了企业内部的的低碳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调控因素。以我国碳市场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碳市场交易试点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市场交易试点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碳市场规模越大,对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促进作用就越显著。研究结论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碳市场交易试点对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完善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体系,对于目前我国的碳市场交易试点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 孔淑娟, 薛晔
    2024,44(5): 75-82.
    摘要 ( ) PDF ( 4723KB )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土地利用视角探讨碳排放的时空格局与影响机制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山西省2005—2020年4期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STDA方法和LMDI分解模型对山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化及跃迁机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逐期递增,但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② 山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空间依赖方向均较为稳定,但阳泉、长治、晋城和晋中碳排放的空间格局较为波动,朔州的空间依赖方向较为波动;整体空间格局的演化空间整合性较强,空间凝聚性较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③ 山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在逐期上升,占主导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用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起负向的阻碍作用。
  • 金颖
    2024,44(5): 83-90.
    摘要 ( ) PDF ( 28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经济增长需求与节能减排压力之间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了陕西省2013—2022年的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发展情景下碳排放量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现阶段碳排放增量主要来源于经济产出水平的增加,同时受到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能源强度的增长有显著的减排效应。经济产出、人口规模保持中等速度发展并且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能够实现较好的低碳发展效果。目前陕西省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
  • 发展论坛

  • 薛旭红, 杨亚铭, 马丁
    2024,44(5): 91-98.
    摘要 ( ) PDF ( 32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使用DEA-SBM模型测量我国30个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并基于TOE框架,从多时段QCA组态视角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不构成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在时段1和时段2分别存在3条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且技术维度和组织维度中的政府调控随时间变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越来越重要,环境维度特别是产业转型始终起到关键作用。在时段2,仅通过单一维度不足以提升绿色发展效率,产业转型发挥了普适性作用。研究发现可为各生命周期阶段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提供政策启示。
  • 武嘉欣, 郭彤梅
    2024,44(5): 99-109.
    摘要 ( ) PDF ( 69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阶梯队理论,以2015—2021年中国资源型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从企业内部因素(内部控制)、交互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外部因素(环境规制)3个方面探析企业家精神和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边界条件。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对资源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提升作用,异质性结果显示该提升作用只在民营企业以及成熟阶段的企业中成立,且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规制均正向调节企业家精神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论可为深入理解企业家精神对资源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而利用调节机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 袁辉
    2024,44(5): 110-118.
    摘要 ( ) PDF ( 163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政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之一,该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尚未被考察。采用2011—2019年全国1 749个县的面板数据,以2017年开始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试点该外生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考察该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政策显著降低了示范县的碳排放,且在中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单元、财力水平高与通高速县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示范县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财力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因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碳减排效果显著,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姜力琳
    2024,44(5): 119-123.
    摘要 ( ) PDF ( 288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税制是调控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从山东省绿色税收实践的角度分析,“双碳”目标下绿色税制存在立法目的未明确体现对碳排放的约束、现行绿色税制对碳排放约束不足、推动降碳的协作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立法目的体现降碳导向,完善针对减碳的税制结构及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优化不同绿色税种间的协调统筹以及与技术检测等部门的协作机制等,从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企业管理

  • 宋锐, 陈胡嵘, 刘赟, 张玉, 孙华平
    2024,44(5): 124-131.
    摘要 ( ) PDF ( 13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及促进能源发展,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新时代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智能财务管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通过整合财务数据、自动化流程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迭代,智能财务管理能够实时洞察,帮助能源公司精进成本管理、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此,聚焦于如何打造及推广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并保障员工熟练应用、促进能源企业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升级的问题,以国家电网为案例对象,探索能源企业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开发推广的过程机制,重点关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能源企业RPA机器人在财务管理全流程的开发使用及推广经验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公司财务智慧体系构建的过程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梁浩, 冀巨海
    2024,44(5): 132-138.
    摘要 ( ) PDF ( 152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新生代矿工离职行为,保障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自我概念理论,建立双元威权领导(专权领导和尚严领导)、组织自尊和离职倾向的理论假设模型。以468名新生代矿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进行路径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并采用多群组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代际差异的分类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专权领导对新生代矿工离职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尚严领导对新生代矿工离职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组织自尊在专权领导与新生代矿工离职倾向之间和尚严领导与新生代矿工离职倾向之间均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代际差异具有调节作用,专权领导和尚严领导对90后矿工组织自尊和离职倾向的影响效用均大于80后矿工。
  • 张书铨, 王叶, 罗东坤
    2024,44(5): 139-149.
    摘要 ( ) PDF ( 276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油气领域,对谈判地位的定义、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到以下主要成果:通过冯·诺依曼等人的公理化方法,建立了刻画谈判地位定义的模型,将无形的谈判地位和有形的谈判收益联系起来;在大量经典理论和谈判案例的研究基础上,提炼出谈判地位的影响因素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谈判模型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谈判投入和谈判产出的新概念,以及谈判双方投入-产出比值相等的新思想,并建立了谈判的完整框架和一系列投产模型,将所有影响因素对谈判地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对投产模型进行了较充分的理论检验和应用说明,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理论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期望对中国油气公司乃至其他能源公司在国际合作项目中提高谈判地位和谈判收益有所帮助。
  • 宇迪, 王丹阳, 柳汀
    2024,44(5): 150-158.
    摘要 ( ) PDF ( 91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产运销储用一体化成为煤炭行业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实现产运销储用一体化协调平衡,实现集团产业协同运营、整体价值最大化成为关键。因此,提出基于年平衡模型、多周期分解模型和路径优化模型的综合模型,为企业协调一体化平衡提供思路。研究发现,年平衡模型解决了不同场景下要素间的平衡匹配问题;多周期分解模型解决了不同周期内的作业预期方案;路径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优调运路线与调运量。基于以上模型,该综合模型已在多家煤炭经营公司中得到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张景钢, 刘鹏飞, 何鑫
    2024,44(5): 159-166.
    摘要 ( ) PDF ( 7673KB ) ( ) 可视化 收藏
    ISO 45001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安全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在煤矿企业中虽得到广泛运用但并不融合,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为解决ISO 45001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在煤矿企业中的不融合问题以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通过ISO 45001的认识和对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两体系相融合的必要性,借助PDCA循环方法,将两体系要素融合构建新的管理要素,同时结合SDCA循环,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结果表明,融合后的新管理体系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煤矿生产的安全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