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汪文生
    2024,44(3): 1-1.
    摘要 ( ) PDF ( 2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曹馨, 吴琪, 王萱, 谢于
    2024,44(3): 6-14.
    摘要 ( ) PDF ( 1446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探究中长期天然气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至关重要。以中国和30个省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颗粒度中长期天然气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收集处理近2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影响因素筛选和排序。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从整体情况看,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天然气消费占比、电力消费占比、城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以及城市天然气用气人口等是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省份影响因素则存在较大差异,各省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能源消费偏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不同是导致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开展天然气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时,建议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 胡玉杰, 章高岗
    2024,44(3): 15-23.
    摘要 ( ) PDF ( 660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经济发展的冲突,研究碳税政策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对中国地区发展和平衡的影响,及其对能源消费的综合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构建了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碳税模型,分别从碳税税率、行业与区域征税差异以及行业与区域碳税补贴差异进行碳税政策模拟,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对模拟结果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旨在通过对碳税政策的调整来探讨区域间的经济关联,量化气候、能源、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和碳税等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适合地区内发展且综合效益最佳的碳税政策。研究表明,在较低碳税水平(20元/t),对于山西省、贵州省等地区的商业、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行业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且在碳减排、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上具有三重红利。
  • 李国敏, 刘小琴, 李玮, 马小龙
    2024,44(3): 24-33.
    摘要 ( ) PDF ( 3577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氢能产业在GDP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直接和间接的宏观经济影响。首先编制氢能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最终需求,将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建设和运营作为中间投入;其次,结合碳排放卫星账户,从经济和排放2个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影响。结果表明,每万吨绿氢投资产生约1.26亿元的GDP,在运营阶段,平均每年的GDP贡献将近2 000万元;绿氢带来的总碳排放仅为蓝氢和灰氢的约1/10,具有明显的减碳优势。所提方法可以推广到省域乃至城市尺度的研究中。
  • 张瑾, 吕帅
    2024,44(3): 34-47.
    摘要 ( ) PDF ( 1411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量化分析数字化发展对能源互联网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产业链视角,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刻画数字技术投资在能源互联网产业上游能源生产、中游能源传输和下游能源消费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识别数字技术投资及其他影响能源互联网效益的关键因素,厘清其反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能源生产商子系统、能源服务商子系统以及能源终端用户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模拟不同类型数字技术投资比重变化下对能源互联网产业的经济、能源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投资在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提升中发挥关键作用;在高比例数字技术投入场景下,预计到2025年,数字技术每年为中国社会提供近72万就业岗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新增至17.6亿kW,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亿t。提高数字技术投资比例可显著提高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有力支持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 张熙霖, 田敏园, 庞鹏, 安冬, 张建华, 李清亮
    2024,44(3): 48-54.
    摘要 ( ) PDF ( 577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是我国第四大主力煤炭产区,疆煤外运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但运距远、运费高、运输能力受限是疆煤外运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构建“煤价差-运费差”竞争力模型,以2011—2023年煤炭市场价格变动为参照,对照了在甘青、川渝、宁夏、华中、秦皇岛港等疆煤主要或潜在市场区域与晋陕蒙疆煤炭共同调入的局面下,疆煤外运分别相对于与晋陕蒙煤炭的经济竞争力,分析了疆煤分别相较于晋陕蒙煤源具备经济竞争力的煤炭市场价格边界,为疆煤外运的经济竞争性提供了1种能够反映市场煤价变动的定量测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外运通道建设、服务沙戈荒大基地开发、加大掺烧技术改造等扩大疆煤利用市场的政策建议,为科学合理布局疆煤市场、更好发挥新疆煤炭在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 陈延安, 龚大勇
    2024,44(3): 55-59.
    摘要 ( ) PDF ( 116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是决定煤炭价格的最主要因素。阐述2023年煤炭市场运行情况及煤炭价格变动情况,并从供应、需求2个方面对2024年煤炭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分析认为,2024年,随着政策端开始由“增产”向“稳产”转变,国内煤炭产量增幅将收窄,进口煤量将与2023年相当;全国两会定调2024年经济“稳中求进”,煤炭需求或较为平稳。综合来看,2024年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将较为宽松,中东部地区阶段性偏紧,煤炭价格中枢将整体下移至800~1 000元/t区间。
  • 能源与环境

  • 魏佳, 冉泾柔, 王霄阳
    2024,44(3): 60-72.
    摘要 ( ) PDF ( 374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福利绩效的概念来源于生态福利绩效,旨在衡量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综合福利产出,提高能源福利绩效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实施的碳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探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中国能源福利绩效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试点政策对能源福利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和中部影响显著,对西部影响不显著。碳交易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福利绩效产生影响且影响效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为2年。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福利绩效的提升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 玄婉玥, 朱昱承, 丁日佳, 翟建桥, 王科
    2024,44(3): 73-81.
    摘要 ( ) PDF ( 46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税和碳交易作为政府调控碳减排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会对钢铁企业的碳减排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构建钢铁企业碳减排投资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别探讨在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下企业碳减排投资策略。结果表明,碳减排投资的效率和成本以及搭便车收益对于钢铁企业的策略选择有重要影响;碳税和碳交易机制均能通过碳定价的方式降低搭便车行为的概率,促进钢铁企业协同减排,但二者对于企业收益的影响存在差别。
  • 董莹, 蔡林美
    2024,44(3): 82-92.
    摘要 ( ) PDF ( 301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节能减排对我国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碳交易试点政策的政策效果是决定工业节能减排效应大小的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同时将产业集聚和工业能源效率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节能与减排的内在机制,为此,将2013年开始实施的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领域是否具有节能减排效应,二者间的传导机制、作用强度等。主要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既能直接、也能间接通过产业集聚和工业能源效率显著促进工业节能减排,且政策效果具有时滞性,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年节能效果显著,第二、第四年减排效果显著。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工业节能减排效果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上述结果在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碳交易试点政策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产业集聚和工业能源效率水平、优化设计碳交易试点政策等建议。
  • 刘志雄, 刘艳荣
    2024,44(3): 93-104.
    摘要 ( ) PDF ( 12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大量碳排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2021年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不仅为当地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但该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 杨思微, 李品
    2024,44(3): 105-115.
    摘要 ( ) PDF ( 124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年—2020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结合中国省级层面的宏观指标,采用TOPSIS熵权法测算出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 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工业企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企业的碳排放会减少0.576个单位。经过内生性处理和替换变量测算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②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为工业企业碳减排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但可能存在“遮掩效应”,从而难以对企业碳排放降低起到正向作用。③ 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成熟企业以及东部地区表现尤为显著。
  • 发展论坛

  • 陈志宇, 杨继先, 李玲燕, 夏浩鸣, 裴佳佳
    2024,44(3): 116-129.
    摘要 ( ) PDF ( 521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节能减排是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绿色信贷可以通过调节资本流动达到控制能源消费的目标,从而促进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基于各省制造业2006—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验证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并结合空间视角进一步揭示不同异质性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水平。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绿色信贷政策减缓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② 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以及能源消费的控制力度都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趋势;③ 绿色信贷政策在市场化水平、政策重视度、产业结构、研发费用等异质性因素上都对各区域制造业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生不同影响,异质性因素水平较高的区域多呈现“高增长、低排放”的特点,而水平较低的区域多呈现出“低增长、高排放”的特点。研究结论为绿色信贷政策在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实行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 韩敬祖, 李卫国, 马海琪, 李楠, 鲜玉娇, 王兵
    2024,44(3): 130-136.
    摘要 ( ) PDF ( 158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0—2023年全球电厂和煤化工厂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① 从发文量和发文趋势来看,美国一直位于电厂和煤化工厂耦合CCUS技术研究的领先地位,其中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为第一,在该领域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较高。中国在该领域发文量虽然较高,但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均较低,文献影响力仍有待提升。② 从国际合作来看,美国、中国和英国是各国的主要合作对象,CCUS技术领先国家不断激励CCUS技术进步。③ 从研究热点来看,碳捕集和封存、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BECCS、脱碳、生物质等关键词热度也迅速上升,CCUS技术结合生物能源被认为是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关键技术路径。CCUS技术经济性的研究也成为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
  • 乔涵, 张曼
    2024,44(3): 137-145.
    摘要 ( ) PDF ( 1217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五次技术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智能绿色增长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进煤炭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驱动我国煤炭产业智能绿色增长。而随着数字技术在煤炭产业应用的深化,煤炭产业自身的限制、行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基于此,数字技术驱动煤炭产业智能绿色增长的路径应从放大煤炭产业自身优势、推动行业平衡发展、加大创新技术研究力度三方面展开。同时,提出应继续贯彻落实“抓大放小”政策、加大行业外部投资政策支持、完善国家数字化转型决策咨询制度等政策建议。
  • 程蕾
    2024,44(3): 146-151.
    摘要 ( ) PDF ( 20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实施,围绕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煤炭企业等化石能源企业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基于多元化战略理论和国内外化石能源企业产业多元化实践,构建了“市场、技术、政策、资源”多元化驱动力理论框架,探究了新发展阶段逐步压缩的煤炭市场、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和对绿色低碳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以及煤炭企业内部资源高效利用对企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市场驱动下的产业内相关多元化、能力驱动下产业内和产业间相关多元化、政策驱动下产业间相关多元化等3种模式推动多元化。企业不仅要考虑多元化带来的好处,还需把握好多元化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关注风险和挑战,以提高多元化经营绩效。
  • 张倩, 邢志华
    2024,44(3): 152-159.
    摘要 ( ) PDF ( 649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明确数智时代下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以“智能化”为方向引领,以“绿色化”为关键环节,以“安全化”为保障基石。结合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剖析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构建数智赋能助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抓住数智时代机遇,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加强智慧矿山建设,促进煤炭安全生产,以助推我国煤炭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邓玉勇, 许田田, 刘辉
    2024,44(3): 160-167.
    摘要 ( ) PDF ( 13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生命周期管理、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与生命周期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命周期管理是生命周期评价向决策领域的延伸,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是生命周期评价在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延伸。其应用主要包括微观和中观两个领域,涉及产品(服务)、技术(工艺)、企业(组织)以及行业等层次,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煤炭行业的应用同样覆盖了从煤炭产品、技术到全行业、全产业链。未来,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更多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特性,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研究将越来越多。
  • 企业管理

  • 张明明, 逄智超, 刘丽韫, 周德群
    2024,44(3): 168-176.
    摘要 ( ) PDF ( 122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候环境的持续恶化,企业作为经济的微观主体所面临的气候风险不断加剧。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高碳密集型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气候风险与企业融资约束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引入企业绿色转型对二者关系进行调节与门槛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气候风险加剧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且这种影响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② 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能够有效缓解气候风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负面影响;③ 气候风险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企业绿色转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具体呈现出对融资约束的加剧效应升高、加剧效应降低、缓解融资约束3个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将气候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加速企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 闫晓霞, 杨强战
    2024,44(3): 177-183.
    摘要 ( ) PDF ( 18221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接续是在能源供需紧张时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储备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手段以保证能源持续供应,从而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可能导致的生产停滞、社会混乱和安全风险增加等国家安全和区域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建立区域能源接续应急响应能力的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缺乏对区域能源接续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价和定量分析。以陕西省为例,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能源、综合能源应急响应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区域能源接续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拓展区域能源接续应急响应研究理论,引入更为客观的云模型综合评价方法,在云模型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立足陕西省能源接续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苑曙光, 李祥, 苑广震, 王强
    2024,44(3): 184-191.
    摘要 ( ) PDF ( 302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从电煤资源消纳、煤电机组容量、煤电生产效能、保障电力供应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煤电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CRITIC赋权法测度区域煤电需求度指数,并分析2015年和2019年中国省际煤电需求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2015—2019年,中国区域煤电需求度指数整体呈“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的格局转变至呈“东北”向“西南”梯度递减的格局,第二梯度区域煤电需求度有逐步上升趋势;北方煤电需求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未来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向煤炭资源区集中。
  • 张迪
    2024,44(3): 192-197.
    摘要 ( ) PDF ( 11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财务具有天然的数据优势,数智化财务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财务发展的合理化趋势,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和资源,促进财务共享服务的转型升级,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以高质量财务管理赋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介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含义和发展现状,阐述数智化时代下财务共享服务在内容和边界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和融合拓展,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对策,并引发煤炭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思考。建议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辅助决策及资源配置的功能,推动企业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进而全面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