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林伯强
    2024,44(2): 1-1.
    摘要 ( ) PDF ( 203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赵鲁涛, 王诗桐, 邢悦悦
    2024,44(2): 6-13.
    摘要 ( ) PDF ( 131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对原油和股票市场相互作用的分析,有利于评估能源成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细粒度的方面级情感分析方法,量化国际原油市场在线投资者情绪,构建了原油压力指数(Crude Oil Pressure Index,OPI),从投资者行为因素角度剖析了原油价格变化对股票收益的传导效应。进一步采用滚动窗口分位数回归模型,刻画了原油压力指数对8个主要原油进口国的股票收益滞后、异质和时变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收益对原油压力指数响应迅速而及时,滞后效应弱于同期效应;熊市市场状况对全部8个国家股票收益的平均负向影响达到了-3.42%,但在牛市状况下较弱。此外,极端外部事件(2015年石油危机、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冲击加剧了2个市场间的协同运动。本研究证明了OPI能提前预测股市变动,可作为研究油股市场联动关系的重要指标,并在危机时期过后,仍对股票市场有较强解释性。研究结论为稳定石油进口国的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白春雨, 马平平, 张明
    2024,44(2): 14-22.
    摘要 ( ) PDF ( 125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作为推进环境政策转型的重要抓手,对碳排放双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亟待研究。基于绿色增长与绿色创新双重视角,利用2011—2020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作用效果,并揭示其背后机制。研究发现:① 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仅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并没有实现“碳双控”目标,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 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影响碳排放总量,而对于碳排放强度的间接效应则主要通过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这2条路径实现。③ 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家先行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双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据此,从缩小城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改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双控政策的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中国释放数字经济减排潜力,尽快实现“碳双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撑。
  • 李志超, 郝宇
    2024,44(2): 23-31.
    摘要 ( ) PDF ( 363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0年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地区创新水平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相较于线性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拥有更好的解释效果;地区创新水平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呈现“U型”走势,随着地区创新水平的升高,先降低能源利用效率,跨越拐点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间接效应呈现相反趋势,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水平位于“U型”曲线左侧;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地区创新水平滞后一期的分析说明回归结果稳健;地区创新水平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有明显差异。应深入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促使创新水平跨越发展拐点;逐步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促进正向溢出效应;并制定区域差异化发展政策,关注区域差异和相互协调平衡。
  • 朱俏俏, 韦悦悦, 薛进军
    2024,44(2): 32-46.
    摘要 ( ) PDF ( 42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集,基于多元协同视角,建立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且结论在经过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和将“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设立作为外生政策冲击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绿色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且影响机制受到政府环保支持与公众环境关注的正向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强度更高的地区、劳动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同时,揭示了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联系,构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协同路径。
  • 魏伟, 柴尚蕾, 杜墨
    2024,44(2): 47-54.
    摘要 ( ) PDF ( 2506KB )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是我国粮食、能源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在梳理新时期转型金融政策演进和分析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需求的基础上,基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及中央对黄河流域能源基地与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定位,结合转型金融对碳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探讨,提出转型金融助推黄河流域碳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与政策保障。
  • 能源与环境

  • 方国昌, 黄蒙
    2024,44(2): 55-62.
    摘要 ( ) PDF ( 34569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隐含碳排放转移特征。为明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相关国家碳排放变动,以2012年、2020年世界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表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联动网络结构模型,探索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空间格局保持稳定状态,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印度稳居隐含碳排放高位;中心国家的入度指标在2012年与2020年前后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孟加拉国、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色列;整体碳转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形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带北线和南线是碳排放量较大的区域,大部分国家通过与核心节点的联系向中心靠拢。
  • 杨健, 赵晨, 刘满芝, 刘琪瑶, 白小雨
    2024,44(2): 63-73.
    摘要 ( ) PDF ( 1281KB )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对能源需求的大幅增加,能源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从社会嵌入的视角,研究宏观嵌入(政府监管和媒体报道)对能源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揭示管理者环境认知的中介机制和高管特征的调节机制。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能源企业的数据,发现政府监管、正面和负面媒体报道与管理者环境认知正相关,从而促进能源企业环境治理。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产权性质下,上述关系具有不同的影响。同时,高管的个人特征对管理认知与能源企业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陈炜明, 张振军, 杨欣航
    2024,44(2): 74-82.
    摘要 ( ) PDF ( 191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京津冀地区面临经济转型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能源系统作为平衡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关键纽带,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厘清了京津冀实体及隐含能源转移网络,其次采用结构路径分析模型识别了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的关键供应链传导路径。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煤类能源主要依赖山西和内蒙古;部门关联程度较强的部门为“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关键的供应链节点大多产生于本地的“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电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研究结论将为京津冀实现能源转型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 王永利, 张思文, 郭璐, 董焕然, 于同伟, 卢岩
    2024,44(2): 83-91.
    摘要 ( ) PDF ( 56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园区的低碳化、清洁化发展将成为电力系统清洁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趋势和重点内容,工业园区实现新能源替代、实行碳排放管理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立足电碳市场协同大背景,从面向碳市场的角度对(近)零碳园区展开研究,对不同碳交易场景下的(近)零碳园区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系统的(近)零碳园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建立了以碳排放最低为目标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配置优化模型,致力于推进(近)零碳园区在未来的发展。
  • 李佳荣, 庄芳, 刘娜, 姚西龙
    2024,44(2): 92-98.
    摘要 ( ) PDF ( 260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的产业减排结构和关键路径,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构建SPA模型,从终端需求、行业结构、生产层级和传导路径4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碳排放变化趋势并筛选减排贡献最大的关键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支出和出口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主要需求,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引发的碳排放路径具有更大的减排潜力;碳排放“双控”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以间接碳减排为主,且减排效果随着生产层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碳减排贡献程度较高的行业集中于电力、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因此,为提高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碳减排举措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应充分把握利用减排作用在生产层级和产业链上分布的差异性,发挥终端需求驱动行业间协同减排的作用,针对性地探索差异化碳减排路径。
  • 韩芸, 高宇轩
    2024,44(2): 99-104.
    摘要 ( ) PDF ( 118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产业生态化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山西是典型的能源资源省份,近年来,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深化能源革命中不断推动能源产业生态化效率和质量双提升。但是,能源产业生态化仍存在相关配套体系不完善、生态遗留问题较多、新技术赋能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源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 发展论坛

  • 赵红梅, 戴国峰, 田一淋
    2024,44(2): 105-114.
    摘要 ( ) PDF ( 125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群网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集中的空间单元,嵌入期中具有高碳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城市更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阵地。引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城市群网络结构洞、点入度和点出度等结构属性影响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以资源型城市较为集聚的哈长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回归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越靠近网络中心位置的焦点资源型城市,其知识获取和控制能力越强,整体创新水平也就越高;占据结构洞位置数量越多的资源型城市,获得的流动创新信息越多,其创新能力越强;焦点资源型城市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知识吸收能力正向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资源型城市应基于城市群网络进行群碳达峰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城市群网络中结构洞位置和中心性位置的节点城市建立多元联结关系,促进区域“双碳”目标的尽早实现。
  • 张玲, 郑馨竺
    2024,44(2): 115-121.
    摘要 ( ) PDF ( 5053KB ) ( ) 可视化 收藏
    2013—2018年间,中国化石能源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吸纳就业量减少约1/3。供给侧改革和能源清洁转型被广泛认为是化石能源行业就业萎缩的主导因素,但实际驱动作用尚未得到定量评估。分析了2004—2018年中国化石能源行业就业量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2013年以前,化石能源行业就业需求增长主要是由经济发展驱动;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就业增长量下跌,以至于其不能完全对冲技术进步驱动的就业量下降,是2013—2018年间化石能源行业就业量逆转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过程对化石能源行业就业量下降的贡献比例为52%,超过了产业结构转型所贡献的48%。并且单就从业者数量而言,化石能源行业由于产业转型而流出的劳动力能够通过行业间转移,被其他行业重新吸纳;而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增长量下跌是当前中国就业市场的整体趋势,该因素所致的就业压力消解难度可能更大。因此,化石能源行业的就业压力既是经济增速放缓和技术进步“大势所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之果”。建议在做好转型过程中就业安置保障工作的同时,针对经济增速放缓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冲击做出积极及时的响应。
  • 张庭婷, 谢晓敏
    2024,44(2): 122-130.
    摘要 ( ) PDF ( 1308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然而,高比例的煤炭消费也使内蒙古在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行业转型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探讨了碳达峰目标下内蒙古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控煤路径及建议。研究表明,若内蒙古能源相关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则煤炭消费量需稳定在3.2亿~3.4亿tce之间;若控煤减碳工程取得重大成效,可再生能源取得进一步发展,煤炭消费量可降低至2亿tce以下。在煤控情景下,内蒙古的CO2排放将在2032年左右达峰,峰值约9.2亿t;强化煤控情景下,内蒙古的CO2排放达峰时间提前至2025年,峰值约8.1亿t。为实现内蒙古碳达峰目标,需统筹制定煤炭减量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制定不同行业差异化管控方案与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 金璐, 刘一然, 王铭铭, 陈浩
    2024,44(2): 131-140.
    摘要 ( ) PDF ( 1947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煤电发挥兜底保供、系统调节的“压舱石”作用,机组的发电效率日渐引起关注。过去中国采取“三公”调度模式,部分高耗能、高污染机组被低效利用,导致了行业内资源错配现象的发生。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煤电行业逐渐转向经济调度。为评估改革效应,以南网五省为例,从资源错配角度出发,运用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展开研究,主要结论有:① 省内经济调度可使供电成本和供电煤耗分别降低2.99%~6.41%和3.13%~6.85%。② 网内经济调度可节约的发电成本由2011年的30.13亿元(4.09%)增至2018年的68.68亿元(8.42%)。③ 电力市场化改革减少了9.9%~10.3%的错配。研究结论为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企业管理

  • 薛晔, 赵丹宁, 薛崇义, 王琪
    2024,44(2): 141-150.
    摘要 ( ) PDF ( 2308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将煤层气开发中社会生态系统风险防范视为复杂适应过程,对其风险防范主体(压力主体、响应主体和状态主体)、复杂适应性特征(自适应性、网络性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基于CAS回声模型构建煤层气开发中社会生态系统主体的动态协同防范模式,进一步运用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方法,建立不同协同程度的防范系统并测试其风险防范能力。结果表明:① 在煤层气开发中,压力、响应和状态3个主体可通过识别标识、选择性交互、标识优化、效果反馈实现协同防范,并在防范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提升基本设防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风险转移能力和救灾救济能力,最终涌现进化为高级稳定防范系统,从而实现对社会生态环境的适应。② 可以用相位差函数表征两两标识之间的协同程度,随着压力、响应和状态3个主体防范系统的协同程度提高,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也增强,且打击力度越大增强效果越显著。研究可为煤层气开发中社会生态系统风险防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岳一伟, 刘建勇, 李文美
    2024,44(2): 151-158.
    摘要 ( ) PDF ( 3058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审计是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能,企业碳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内部审计角度出发, 以研究煤炭企业碳审计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索构建适用于煤炭企业碳审计框架,并将其应用于皖北煤电集团公司,通过各业务板块碳排放数据计算和分析,提出了收集与核算数据、确定碳足迹、分析碳足迹、评价内部碳管理能力、分析碳减排潜力、评估碳中和合规性等具体实施路径,为引导煤炭企业低碳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吕靖烨, 赵倩
    2024,44(2): 159-167.
    摘要 ( ) PDF ( 1686KB ) ( ) 可视化 收藏
    自我国2020年9月向世界宣布“双碳”目标以来,ESG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也随之不断发展。ESG表现不但可以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一种提升企业价值的契机。使用2009—2022年ESG综合得分来评估煤炭企业ESG表现,并检验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ESG表现对煤炭企业内部账面价值和外部市场价值均有积极和显著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ESG表现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来促进煤炭企业内部账面价值的提升,通过提升投资者信心进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外部市场价值。异质性研究表明,ESG表现对于中西部地区煤炭企业、国有煤炭企业的价值提升效应更明显。
  • 张景钢, 刘鹏飞, 徐子媛
    2024,44(2): 168-175.
    摘要 ( ) PDF ( 38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45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国际上流行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GB/T 33000—2016)则是由我国发布,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企业强制实施的一种安全管理体系。近年来,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被很多企业认可并得到广泛运用,但并不融合,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进行,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通过对两管理体系要素的对比分析、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基本框架,以PDCA循环为方法,以风险管理为主线,融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素内容,并实现持续改进的融合体系。
  • 赵冠一
    2024,44(2): 176-181.
    摘要 ( ) PDF ( 11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煤炭生产由“阶段性应急保供”向“常态化稳产保供”转变,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煤炭供应已成为晋陕蒙新等主要产煤地区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社会能源需求激增,煤炭供应偏紧,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对经济运行和民生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常态化保供形势下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并就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4省(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规划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强安实施力度、强化瓦斯治理等6项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