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刘虹
    2024,44(12): 1-1.
    摘要 ( ) PDF ( 216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王琼, 蒋庆南, 王沛雯, 姚润坤
    2024,44(12): 6-15.
    摘要 ( ) PDF ( 177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及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和减少碳排放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收集上海市2001—2020年的能源消费数据,运用LMDI和基于注意力机制优化后的CNN-BiGRU神经网络模型,对上海市历年能源消费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预测。结合经济、社会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对上海市2021—203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分析预测,并提出了上海市节能减排措施建议,旨在促进上海市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推动上海市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的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孟霞, 郭建利, 孙艺
    2024,44(12): 16-22.
    摘要 ( ) PDF ( 41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刻理解煤炭价格走势背后的原因并准确预测煤炭价格对促进煤炭产业链平稳运行和提高煤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运营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炭价格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SA-LSTM煤炭价格预测模型。在分析影响煤炭供需因素的基础上,将麻雀搜索算法(SSA)和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STM)有效集成,建立了一种基于SSA-LSTM模型的多输入变量的预测模型。利用多输入变量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基于SSA-LSTM煤炭价格预测模型对煤炭价格的预测准确度更高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 徐佳, 刘莎
    2024,44(12): 23-30.
    摘要 ( ) PDF ( 17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信贷作为节能减排战略中一项关键的金融工具,对于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2—2021年A股能源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绿色信贷与能源企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显著抑制了能源企业的碳排放,并通过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间接实现碳排放的降低,同时对不同产权性质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其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即国有能源企业和高融资约束程度的能源企业受到绿色信贷的影响较大。鉴于以上结论,从政府监管、银行业务及企业运营3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杨睿娟, 吴小燕, 张文瑞, 冀梦琪
    2024,44(12): 31-41.
    摘要 ( ) PDF ( 24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下数字化转型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以2013—2022年A股上市能源企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探究数字化转型对能源企业环境绩效和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作用。研究发现:① 数字化转型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企业环境绩效和绿色创新绩效;② 环境规制强化数字化转型对能源企业环境绩效的推动作用,弱化数字化转型对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③ 在不同产权性质和规模的能源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环境绩效和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明显。研究为数字化转型的节能减排效应提供经验支持,为政府制定环境治理政策和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实践启示。
  • 能源与环境

  • 雷照源, 李峰, 赵子葵, 王影楠
    2024,44(12): 42-49.
    摘要 ( ) PDF ( 274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双碳”政策的细化与落实,使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与县域维度的碳排放的关联性是判断试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县域经济建设的质量。通过梳理2000—2020年县域面板数据,凭借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在县域层面视角下研究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能降低了试点县域地区碳排放的21.04%;② 清洁能源示范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降低碳排放;③ 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对胡焕庸线以西的县域碳减排作用的效果优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相较其他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能更好地实现减排降碳的战略目标。因此,结合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要求,以县域维度的政策设计为导向,因地制宜地丰富相关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 彭佳, 王宇璇, 徐德生
    2024,44(12): 50-56.
    摘要 ( ) PDF ( 2572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被纳入碳交易体系的高碳企业的减排投资决策有显著影响。已有文献多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对碳交易价格波动下企业投资减排项目的投资阈值、参数敏感性等进行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多数使用的是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实物期权模型。均值回归较几何布朗运动能够更好地刻画碳交易价格的波动,并以煤制油项目的减排项目投资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参数环境下,基于几何布朗运动的实物期权模型可能会低估减排项目的价值和投资的碳阈值。
  • 韩凤晶, 韩月明, 刘英
    2024,44(12): 57-65.
    摘要 ( ) PDF ( 1427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碳汇是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回顾了海洋碳汇的定义、构成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对海洋碳汇的影响。其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1—2024年间的海洋碳汇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数据挖掘,绘制作者、期刊、机构和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图谱,识别海洋碳汇研究前沿热点。继而对海洋碳汇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和突现表,探讨海洋碳汇研究的热点趋势和未来方向。研究表明,海洋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面临着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威胁。未来研究需要加强海洋碳汇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并探索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 李威武, 刘正英, 许青, 王新颖, 周俊超
    2024,44(12): 66-72.
    摘要 ( ) PDF ( 32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如何清洁、绿色、低碳地发展,成为各行各业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工作。电网企业作为我国重点能源供给企业,近年来在清洁能源供给和绿色低碳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开展碳数据的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双碳”背景下,基于电网企业生产经营、日常办公中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数据管理要求,开展电网企业碳数据核算、碳分析等研究工作,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碳账户管理体系,全面掌握电网企业碳排放情况,充分挖掘电网企业节能降碳潜力,支撑电网企业碳数据的高效管理,推动电网企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 发展论坛

  • 任仰辉, 牛言, 吕贺强, 白金燕, 雷毅, 刘见中
    2024,44(12): 73-79.
    摘要 ( ) PDF ( 11106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对建设科技领军企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建设科技领军企业的实践为案例,系统分析了在深化发展理念、重构顶层设计、改革研发组织体系、优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成果转化体系等科技创新各环节采取的实施路径和改革举措,简述了在创新体系、人才建设、核心技术、科技产业及核心功能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通过深化科技改革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同类型科技创新类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 县祥, 钟守静
    2024,44(12): 80-85.
    摘要 ( ) PDF ( 121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能源新质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却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应以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物质前提、以风险防范树立能源贸易安全屏障、以创新引领实现能源产业自主可控、以数据安全推动能源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 罗腾, 赵冠一
    2024,44(12): 86-91.
    摘要 ( ) PDF ( 122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十五五”时期对于传统煤炭企业而言,既是其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谋求新突破的变革时期,也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新作为的重要阶段。总结“十四五”期间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发展成果,剖析“十五五”时期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转型发展思路与发展原则,创新性地构建煤炭企业四大转型发展路径,旨在助力煤炭企业“十五五”期间实现稳定绿色高效转型,为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 刘会彬, 麻均昌, 陈晓光, 汪强, 彭创
    2024,44(12): 92-99.
    摘要 ( ) PDF ( 5872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了去产能10亿t和释放优势产能11.5 亿t的目标任务,化解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进口煤和库存煤双增高、煤炭供需市场失衡、市场混乱、企业效益无法保证等问题。2015年以来的7~8年时间,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经历了探索期和部署建设期2个阶段,截至目前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由3个增加到4 076个,国家级示范煤矿近60处、省级(央企级)示范煤矿200余处,实现了机械化向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型升级。虽然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化建设、安全保障、智能化开采技术提升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较多的堵点和难点,如智能化煤矿建设完成数量仅13%,百万吨死亡率是西方国家的4~6倍,安全保障还需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严重不足等。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煤炭工业也迎来了新的转型机遇和挑战,智能化将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和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未来将在智能化推进、资源高效开发、智能制造产业、安全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
  • 蔡瑞春, 柳俊, 聂新辉
    2024,44(12): 100-105.
    摘要 ( ) PDF ( 122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经过近些年发展,在煤炭洗选加工、煤电清洁发展、煤化工、低阶煤利用、散煤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双碳”目标等压力,煤炭利用过程存在关键技术、设备、环境治理等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煤炭洗选加工要加快选煤厂智能化建设,推动清洁生产水平,提高煤矸石、煤泥等副产品的利用水平;煤电要加强“三改联动”、洁净煤发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等低碳化改造;传统煤化工要优化结构、调整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现代煤化工产业要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促进清洁高效生产;要着力打造“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链集群及构建绿电—绿氢—储氢—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基地。
  • 赵阳, 张宁, 刘金存, 赵春阳, 索婷, 魏宇飞
    2024,44(12): 106-113.
    摘要 ( ) PDF ( 780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世界地缘冲突频发,气候问题凸显,加快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鉴于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对以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的较高依赖度,推行以光伏和风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和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突破口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及其多能耦合对我国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双碳”减排问题基础上,从绿氢替代降碳的源头和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煤化工主要产业链与新能源绿氢、绿电耦合潜力。计算结果表明,煤制甲醇、油、烯烃、乙二醇产业链绿氢可替代量占总氢气需求量的55%,而煤制天然气绿氢替代占比高达70%,且敏感性分析显示不同煤化工产业链的绿氢、绿电替代碳减排量敏感性不同。结合现有煤化工产业政策导向和绿色低碳替代技术发展趋势,以新疆某煤化工园区具体产业链及其产能为例进行绿氢绿电替代计算,结果显示经20%绿氢替代和50%绿电替代后煤化工园区碳排放量降低约1/3。
  • 石亮
    2024,44(12): 114-119.
    摘要 ( ) PDF ( 121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将新质生产力和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探究可行路径。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存在哪些依据。其次,整理并分析当前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最后,结合分析内容,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煤炭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4条可行路径,为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质量发展。
  • 企业管理

  • 焦文婷, 翟润楠, 薛红, 谢佳莹, 吴海滨
    2024,44(12): 120-131.
    摘要 ( ) PDF ( 11859KB ) ( ) 可视化 收藏
    沿黄九省环境、能源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减污降碳增效、煤炭依赖程度、经济科技水平构建了黄河流域环境—能源—经济(3E)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黄河流域各省区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空变化趋势来看,各子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流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尚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地区差异较大,全流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始终保持向好发展。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子系统。根据预测,黄河流域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于2028年达到优质协调,并于2033年达到最高值。针对上述结果,认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西部上游省份,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强度为统领,继续推进流域去煤化进程,以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为基础,重点关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流域经济竞争力,以政府治理为手段,保持现有减污降碳政策前提下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优化流域环境。
  • 张敏, 周洪伟, 张旺, 邹盛
    2024,44(12): 132-139.
    摘要 ( ) PDF ( 2467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采购数字化与能源关联企业现金流增长的关系,借助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构建的外生冲击环境,基于2012—2022年A股能源关联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供应链采购数字化对能源关联企业现金流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采购数字化显著促进了能源关联企业现金流增长,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供应链采购数字化通过提高企业市场表现、企业融资效率和企业韧性促进了能源关联现金流水平的增长,供应链透明度正向调节供应链采购数字化对能源关联企业现金流的促进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采购数字化对民营企业、两职独立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现金流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 郭俐娇, 高瑞龙
    2024,44(12): 140-148.
    摘要 ( ) PDF ( 1261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1—2022年沪深A股煤炭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政府环境注意力对煤炭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并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纳入研究范围,探究其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企业绿色转型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环境注意力对煤炭企业的绿色转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促进政府环境注意力与煤炭企业绿色转型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融资约束会抑制这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年轻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明显。上述结论丰富了政府环境注意力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为煤炭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管理启示。
  • 李丹宁
    2024,44(12): 149-156.
    摘要 ( ) PDF ( 62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软件项目管理问题,以某煤炭开采技术开发企业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的敏捷项目管理方法。该方法结合了CMMI的过程规范和敏捷管理的灵活性及透明性等特点,有效应对了煤炭行业数字化升级中的需求和挑战。通过实际落地的经验分享,证明了该方法在提升项目质量、加快研发进度、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煤炭行业及其他行业的软件研发团队提供了经验参考。
  • 杨忠习, 孙云霄, 程铄博, 李文攀
    2024,44(12): 157-161.
    摘要 ( ) PDF ( 275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煤炭行业的转型与发展中,创新创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煤炭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协同理论促进该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从营造良好氛围、健全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煤炭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新形势、引领煤炭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 王晓军, 杨雯心
    2024,44(12): 162-169.
    摘要 ( ) PDF ( 132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沪深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审计收费。经过自变量滞后一期检验、倾向匹配得分法检验以及工具变量检验,结果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真实盈余管理降低审计收费。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规模较大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审计收费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 王小鹏, 逯冠博
    2024,44(12): 170-178.
    摘要 ( ) PDF ( 126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企业财务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A股上市公司2018—202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企业盈余管理,ESG表现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于股价同步性,而ESG表现正相关于股价同步性,并且企业ESG表现有效缓解了盈余质量对股价同步性的负向影响。此外,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建议:国家应当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升资本市场效率;企业强化治理体系,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并增加ESG有关信息披露;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企业盈余质量及ESG信息披露,理性分析媒体相关信息以提升决策水平。
  • 刘颖
    2024,44(12): 179-185.
    摘要 ( ) PDF ( 140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对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能源行业中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我国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发展前景。尤其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发电产业成为我国各大电力集团层面的重点发展领域。然而,新能源发电企业目前面临诸多融资困境。为此,深入分析新能源发电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具体包括:① 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② 扩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③ 推进股权融资渠道创新,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④ 提升新能源发电企业融资效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王宏峰
    2024,44(12): 186-194.
    摘要 ( ) PDF ( 37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是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系统,在绿色开采理念逐渐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选用适宜的煤矿生产物流系统运作模式极为重要。以2015—2022年分别采用传统自然垮落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井上分选井下填充煤矿生产物流系统以及采选充一体化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模式的3家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客观综合权重联合VIKOR评价方法进行排序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三阶段验证。结果表明:传统自然垮落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模式为当下首选模式,采选充一体化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模式为第一备选模式。演化趋势逐渐由传统自然垮落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模式向采选充一体化煤矿生产物流系统模式转变。研究结果可为煤炭企业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