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林伯强
    2024,44(11): 1-1.
    摘要 ( ) PDF ( 1092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董庆来, 孙一嘉
    2024,44(11): 6-12.
    摘要 ( ) PDF ( 692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深,碳交易市场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工具逐渐受到重视。中国自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来,碳配额价格波动较大,市场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因此,研究影响我国碳配额交易价格的因素对完善市场机制、稳定碳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灰色加权关联度评价模型,选取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定量分析影响因素与碳配额交易价格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所选取指标与碳配额交易价格的关联程度排名前5位为欧元兑换人民币即期汇率、欧盟碳排放权配额期货收盘价、动力煤期货日结算价格、布伦特原油期货日结算价格、沪深300指数,由此表明当前国际因素和能源价格是影响我国碳配额价格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强国际碳市场的监测与应对机制、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强宏观经济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增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等建议,旨在促进全国碳市场的稳健发展,加速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 张金良, 魏子琳, 董馨月
    2024,44(11): 13-21.
    摘要 ( ) PDF ( 407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欧盟碳期货市场于2005年正式启动,经过19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交易最活跃、机制最健全的碳期货市场。目前,中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化程度不够,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的短缺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借鉴欧盟碳期货市场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碳衍生品实践,建设中国碳期货市场是增强我国碳市场金融属性和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梳理了欧盟碳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其次,介绍了中国碳衍生品市场实践。最后,立足于中国实践,结合欧盟碳期货市场经验,提出我国碳期货市场建设建议。
  • 李彦旻, 张晓桦, 张天琦, 兰鹏, 胡成祥
    2024,44(11): 22-29.
    摘要 ( ) PDF ( 16593KB )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工业发达,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显著影响该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然而,该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仍不清楚。基于IPCC碳排放清单估算法,结合空间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长江经济带2000—202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2021年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持续增长,分别增长了4倍和2.9倍;然而单位GDP能源消费碳排放则呈逐年递减趋势,下降了3.3倍;② 从空间分布来看,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江苏、上海等地,而单位GDP碳排放热点地区主要在西部地区;③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影响最显著。综上,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差异,需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政策,最终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 杨振乾
    2024,44(11): 30-37.
    摘要 ( ) PDF ( 8474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价格的精确预测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价预测准确率仍可进一步提升的问题,选取2017—2023年秦皇岛Q5500动力煤价格及影响因素数据,基于特征工程分析确定煤价预测模型的特征指标分别建立LSTM、RF、SVR和XGBoost模型,根据算法评估指标,比较并分析各模型RMSE、MAE、MAPE、R2性能,结果表明LSTM煤价预测模型的误差更低、准确率更高且精度最优。
  • 王睿
    2024,44(11): 38-48.
    摘要 ( ) PDF ( 13407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11年和2021年两次经济周期见顶的比较,选择2013年5月至2023年4月的10年数据作为研究标的,建立关于文华商品指数、钢铁板块指数、煤炭板块指数的VAR模型,得到结论如下:① 文华商品指数、钢铁板块指数、煤炭板块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 文华商品指数和钢铁板块指数、煤炭板块指数互为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但钢铁板块指数和煤炭板块指数不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分析得出:金融属性强的房地产行业在深度上影响中国经济,金融属性弱的煤炭行业在广度上影响中国经济,都会随中国经济而波动;中国经济见顶时,房地产行业和煤炭行业见顶时间有先后,呈现前后双顶形态;中国经济见底时,房地产行业和煤炭行业同步见底,与行业属性差异无关。同时,做出2个预判:2021年开始的系统性衰退至少要延续到2026年第2~3季度;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库兹涅茨周期在2021年见顶结束。最后,提出要走技术创新道路,才能在2026年第2~3季度中国经济见底后,避免漫长的L型复苏。
  • 邢红
    2024,44(11): 49-58.
    摘要 ( ) PDF ( 6983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基于1995—2022年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与社会经济数据,对碳排放总量进行了测算,并运用二维脱钩模型分析了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其次采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23—2035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情景预测。通过将不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力度、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策略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组合成36种可能的情景,计算了各种情景下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系数,并深入分析其脱钩状态的演变。研究表明:在1995—2022年间,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以年均4.51%和3.79%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脱钩状态,其中以低经济水平下的弱脱钩状态为主;在预测期(2023—2035年)内,通过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不同程度降低脱钩弹性系数;另一方面,只有在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强化控制且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中幅度调整的情况下,江苏省才有可能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理想状态。
  • 甄林芝, 韩军辉
    2024,44(11): 59-69.
    摘要 ( ) PDF ( 3276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选用2010—2022年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描述该网络部分整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并实证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2010—2022年,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稳定,直接联系稳步增加。北京和上海、苏州、杭州等东部发达城市占据了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并随时间发展逐渐扩大自身影响范围;② 城市创新网络中的度中心度和结构洞会加剧碳排放,且该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城市的度中心度和结构洞对碳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③ 城市创新会在度中心度和结构洞对碳排放的促进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可以负向调节度中心度和结构洞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
  • 刘晨跃, 孟星彤
    2024,44(11): 70-80.
    摘要 ( ) PDF ( 127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外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对外开放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特征究竟如何影响中国的环境污染,是破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环境污染之谜的重要途径。从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入手,深入探讨外资特征与外资数量影响环境污染的机制是否存在交叉效应,在回归模型中加入外资特征与相关数量指标的交互项,分别从行业偏向、区域偏向、规模偏向以及技术偏向4个方面研究外资特征如何影响中国环境污染。并引入外资单项投资规模和外资技术含量作为门槛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检验外资特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度与显著性是否会因为不同的外在条件而产生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① 外商直接投资在污染型行业的投资比重越高、外资企业单项投资规模越小以及外资所含技术水平越低越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但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② 外资企业单项投资规模和外资技术含量因门槛效应需要满足一定的临界值才有利于改善环境。结论深化了对中国式环境污染产生的外部机制的认识,更为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外资结构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理论支持。
  • 张雅楠, 董媛香, 张国珍
    2024,44(11): 81-91.
    摘要 ( ) PDF ( 1901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已有150多个国家制定了减碳政策。通过构建Stackelberg政企博弈模型,探究碳税和碳交易制度对企业减排决策、企业收益及社会总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制度中的碳交易价格和碳税制度中的碳税率及其增长率是决定企业减排策略的直接因素,而碳交易制度中的碳排放配额则因为规则限制间接影响企业减排策略。同时,研究提供了2种制度下的企业最优减排决策相同时,使社会总福利更高的政策决策方案。最后,数值仿真部分为钢铁行业减排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撑。企业积极投资低碳技术,同时政府根据行业特性实施差异化的混合碳政策,可增进社会总福利并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
  • 发展论坛

  • 尚彩霞, 薛晔
    2024,44(11): 92-103.
    摘要 ( ) PDF ( 1014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渐凸显对高质量发展的情境驱动和支持。因此,基于2010—2022年山西省11个市的数据,运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在3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分析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竞争力和要素配置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保持上升趋势且呈现多极分化格局,与太原相邻的晋中、吕梁等地新质生产力均相对较高,城市间发展差异不断缩小,空间集聚水平先上升后下降,重心点位于太原和晋中,且呈现向西南方向转移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格局,集聚水平有所上升,重心点在晋中市内转移,整体呈现向西北方向转移的趋势;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竞争力和要素配置效率在新质生产力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 吴迪, 陈安会, 陈柯旭, 刘博, 王兴华, 杨雷, 康俊杰
    2024,44(11): 104-112.
    摘要 ( ) PDF ( 441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煤电机组正通过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三改联动”,加速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随着波动性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煤电作为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支撑,扮演着供电、供热和提供电力灵活性的三重角色,也致使煤电转型面临诸多挑战。结合我国电力转型面临的新形势,识别了煤电机组灵活调峰和稳定供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分析了热电解耦相关技术手段和国内外经验。研究建议,通过加强灵活性改造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供热改造和系统优化、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加强热电解耦技术攻关等实现煤电的灵活调峰和稳定供热,为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和促进新能源消纳做出贡献。
  • 王东升, 杜鹏, 张国彦, 李继东, 丁仁杰, 龙海, 金天昱, 陈新宇
    2024,44(11): 113-121.
    摘要 ( ) PDF ( 4865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大规模增长,但由于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风电难以足额消纳的困境始终存在,尤其是在我国“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但“弃风”问题严重。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协调电力和热力系统的运行,可显著提高系统灵活性和风电消纳能力。首先,介绍了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框架,分析了促进风电消纳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然后,从系统的产能侧、储能侧和负荷侧3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可用于促进风电消纳、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的灵活性资源;其次,探讨了包括电热综合需求响应调度策略和电热源荷储协同调度策略2种系统优化调度策略的运行机制、有效措施和应用场景;最后,对促进风电消纳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现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如何在高比例新能源供应、高比例电气化负荷、元素多元复杂化的新型能源系统结构下实现风电的有效消纳进行了展望。
  • 孙艺
    2024,44(11): 122-130.
    摘要 ( ) PDF ( 202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1992—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煤基新材料—石墨烯领域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和定量2个维度分析全球煤基新材料—石墨烯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从发文量来看,全球学者对煤基新材料—石墨烯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加,近年来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该领域全球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从研究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已成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但未来高校仍需加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从研究热点来看,对煤基新材料—石墨烯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原料来源、制备技术、应用途径等方面。
  • 赵欣
    2024,44(11): 131-135.
    摘要 ( ) PDF ( 11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案例分析等手段,深入剖析智能化建设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链整合等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煤矿智能化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煤炭产业的竞争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关注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针对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政策环境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 企业管理

  • 富茜楠, 黄宇彤
    2024,44(11): 136-145.
    摘要 ( ) PDF ( 225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为核心的 ESG 理念,正快速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因此,以能源型企业兖矿能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法探讨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兖矿能源ESG实践表现较好;② 兖矿能源环境、社会和ESG整体表现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联程度较为紧密、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较大,治理指标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稍弱;③ 社会和治理指标与其账面价值关联程度较为紧密,影响较大,环境及ESG整体表现对企业账面价值影响稍弱,不同的ESG指标对企业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能源型企业ESG表现的经济影响研究,也为能源型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赵颖涛
    2024,44(11): 146-151.
    摘要 ( ) PDF ( 4362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电力系统转型进入新阶段。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虚拟电厂技术形态与源网荷储互动运营模式可作为破解清洁能源消纳和绿色能源转型的有效方案,为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途径,同时推动新能源市场有序发展。为研究多品种耦合能量市场下虚拟电厂的交易机制,构建虚拟电厂市场均衡交易模型。上层主要以虚拟电厂能量市场利益及备用市场收益之和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模型,下层以实现源荷两侧市场主体利益均衡为目标构建市场出清模型。算例表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该种交易模式中,虚拟电厂可获得效益,同时有助于缓解源荷两侧消纳矛盾。
  • 李丽英, 党龙飞, 柳妮
    2024,44(11): 152-158.
    摘要 ( ) PDF ( 11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经济长期波动低迷和宏观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国有煤炭企业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迫切需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优化成本控制和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能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效益的持续增长。对标管理作为国有煤炭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寻找最佳实践并进行差距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管理改进和创新,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详细阐述了对标管理的意义、国有煤炭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国有煤炭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体系的建议,包括强化对标管理的组织保障、建立科学的对标指标体系、完善对标管理体系、强化对标管理与关键流程的融合、科学选取世界一流标杆企业、推进对标管理信息化建设、形成对标管理标准化常态化、建立对标考核与激励机制等内容。
  • 李静, 冒香凝, 吴悠, 张江石
    2024,44(11): 159-165.
    摘要 ( ) PDF ( 312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改善煤矿托管模式下矿工违章行为,建立基于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矿工方、安全承托方、企业委托方三方的动态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其稳定均衡点。基于煤矿现场实际调研数据,仿真模拟矿工违章行为条件下,煤矿托管模式三方博弈参与主体,动态安全策略调整下的演化博弈过程。结果表明:矿工方、安全承托方、企业委托方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委托方安全激励合理有效,安全承托方检查监督缜密到位, 三方都应及时随动态监管模式做出应变策略,才能有效减少矿工违章行为的发生,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有效落实。研究结果发现:煤矿托管模式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生产、优化煤炭产业布局、合理分配煤炭资源的优势。
  • 焦静
    2024,44(11): 166-171.
    摘要 ( ) PDF ( 312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行业竞争激烈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引入价值链成本管理策略。阐述了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包括传统成本管理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区别、煤炭企业价值链的构成等。通过对煤炭企业的价值链分析,指出煤炭企业在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采购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完善材料成本管理制度、将价值链理念融入物流成本管理、健全员工薪酬分配与激励机制、完善采购价格管理体制等。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策略旨在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为业内同行提供借鉴。
  • 黄纪凯
    2024,44(11): 172-178.
    摘要 ( ) PDF ( 5686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研究智能闭环式物资供应链管理在煤炭企业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分析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物联网技术、构建专业化管理体系、研发数字化平台、打造智能仓储中心以及建立精准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转型。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闭环式物资供应链管理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物资周转率和资金使用率,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如优化物料管理流程、减少责任推卸现象、提升仓储管理规范性和环境友好性。研究强调了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对于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