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王震
    2023,43(9): 1-1.
    摘要 ( ) PDF ( 207KB )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刘胜任, 刘耀龙
    2023,43(9): 4-11.
    摘要 ( ) PDF ( 11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9省区1999—2020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考虑因变量为截断数据的特性,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环境规制5个驱动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其对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较低,上、中、下游依次递增,地区差异明显。技术效率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从空间角度看,上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为主,下游地区则以高高集聚为主,四川和内蒙古存在由高低集聚向低低集聚演化的趋势。从驱动因素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黄河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恰恰相反。并且各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 张高亮, 王杜易, 潜肖梦, 顾云峰, 张稳都
    2023,43(9): 12-21.
    摘要 ( ) PDF ( 33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和煤炭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产业集聚、科技进步与创新等对煤炭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炭产业集聚特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煤炭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在分析煤炭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2010—2020年我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对自主创新、外部引进、政府支持等3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中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煤炭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在煤炭产业集聚与GTFP的非线性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不同的创新模式对不同集聚程度区域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自主创新对低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外部技术引进对高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政府支持则对中集聚区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但对高集聚区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煤炭产业集聚下如何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借鉴意义。
  • 张敏, 罗旭, 张健, 袁家海
    2023,43(9): 22-28.
    摘要 ( ) PDF ( 448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作为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体,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仍将扮演关键角色。在高效发挥电力、热力、火力等价值的基础上,煤电亟需深入挖掘并充分释放潜在价值,以综合价值促进转型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对煤电的内在和外在综合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探讨煤电多维度价值辐射模式,从厂区、园区、区域和供应链4个视角切入,讨论煤电综合价值的拓展模式和实践案例,分析多层次视角下煤电的转型发展新模式,并提出促进煤电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 能源与环境

  • 张倩, 朱奕翰
    2023,43(9): 29-39.
    摘要 ( ) PDF ( 243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21年沪深A 股1 155家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在其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对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低碳转型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 甘巧巧, 程燕
    2023,43(9): 40-46.
    摘要 ( ) PDF ( 2923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017年30个省份排放清单》中新疆各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以及《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新疆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使用EIO-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新疆各产业间生产链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测算由最终需求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新疆各产业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 新疆各产业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高耗能行业,包括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化学工业。② 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产业,占比达到35.92%。进一步对建筑业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③ 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国内省外流出消费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52.9%,证实了新疆处于省域碳排放净调入的地位。④ 新疆减排潜力最大的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电热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1减排潜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降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强省域间碳减排合作以及重点关注碳减排潜力高的产业的政策建议,助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双碳”目标早日达成。
  • 于海鹏, 陈林豪
    2023,43(9): 47-53.
    摘要 ( ) PDF ( 2041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矿区作为二氧化碳重要的地质封存场所,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阐述了在实现“双碳”目标下,煤炭矿区节能降碳路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煤炭矿区节能降碳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煤炭矿区所面临的形势,分别从政策法规、项目改造、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矿区资源等多方面提出煤炭矿区节能降碳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确保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推动煤炭矿区朝着绿色、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发展论坛

  • 李俊彪
    2023,43(9): 54-61.
    摘要 ( ) PDF ( 15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总结了能源布局和能源结构有待优化调整,能耗与碳排放过高问题突出,清洁高效任务艰巨复杂,核心关键技术仍待突破,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电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首先,统筹能源安全和能源保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其次,推动能源坚持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再次,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突破制约能源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电力市场。
  • 申妍妍, 张美丽, 王思淇
    2023,43(9): 62-70.
    摘要 ( ) PDF ( 156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机理,以煤炭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透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并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吸收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3个子维度,探究了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数据,应用逐步回归与3层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竞争优势之间起到了差异化的部分中介效应,其中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吸收能力、适应能力的中介效应依次减小,动态能力是推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研究结论对于煤炭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进程中,把握动态能力的重要性,突破资源与能力双重约束,实现在维持既有竞争力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转型效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松
    2023,43(9): 71-77.
    摘要 ( ) PDF ( 3579KB )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讨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下,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途径。首先,全面阐述了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现状,并深入研究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多方面的技术途径,包括燃煤技术升级、煤炭地下气化、煤炭液化以及CCUS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并对这些途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全面对比,包括优势与应用前景、风险与挑战。最后,对各个途径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这些途径不仅总结了当前技术水平,更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煤炭产业在新型能源时代找到可行、高效、清洁的利用途径提供了明确指导。
  • 企业管理

  • 刘婵, 汪莹, 叶紫涵, 谭章禄
    2023,43(9): 78-87.
    摘要 ( ) PDF ( 163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煤炭企业主数据辨识问题,研究煤炭企业主数据辨识方法。首先,在分析建立主数据辨识方法的基础上,运用IDEF0建模方法,将煤炭生产经营业务划分成为最小业务单元;其次,针对最小业务单元,运用UML活动图、顺序图和类图,提取煤炭企业数据元;最后,针对疑似主数据元,建立煤炭企业主数据辨识流程,辨识出煤炭企业主数据。所提出的煤炭企业主数据辨识方法为煤炭企业主数据管理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也为大数据教学中的主数据辨识问题提供了具体案例。
  • 瞿世鹏, 齐丽勇, 徐臣, 白保华, 张琳, 燕灏, 刘紫凝
    2023,43(9): 88-96.
    摘要 ( ) PDF ( 103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市政电制热补热系统,构建了同时考虑技术、经济、环境3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了灰色关联分析,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的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了市政供暖电制热补热系统,探究了影响电制热补热系统技术、经济、环境效益及综合效益的因素。利用该模型,以北京市某办公区为例,确定了电制热补热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热泵+相变蓄热体系统的综合效益最优,但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推进电制热补热步伐,政府应加大对电锅炉技术的补贴力度;同时,清洁能源供电企业应完善电热市场交易机制,降低清洁能源采暖电价。
  • 焦海涛, 李柯枢
    2023,43(9): 97-102.
    摘要 ( ) PDF ( 301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是大型能源集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系统化研究和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大型能源集团为例,阐述了建设技能等级认定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大型能源集团在技能等级认定和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涉及评价制度、评价组织、鉴定站、职业目录、评价标准、培训教材、考试题库、考评人员、督导人员、工作人员和数字化评价系统等10个方面。分析认为,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按照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总体要求去推进,并提出大型能源集团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 陈云桥, 郭傲霞
    2023,43(9): 103-112.
    摘要 ( ) PDF ( 11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ESG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和路径,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下,逐渐受到更多利益相关者关注,并对企业组织韧性产生了影响。以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别从企业ESG整体表现和各单项指标表现来探究企业ESG对其组织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企业ESG整体表现可以促进其组织韧性提升,分项指标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对企业组织韧性也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环境保护E则未能带来企业组织韧性提升作用。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相较于内部控制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好的企业ESG表现对组织韧性有更强的显著性。进一步机制探索发现,企业ESG表现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组织韧性提升。
  • 董淑敏, 刘耀龙
    2023,43(9): 113-121.
    摘要 ( ) PDF ( 112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2—2021年煤炭行业26家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煤炭上市公司安全投入与短期企业竞争力和长期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并研究技术创新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对短期(当期)企业竞争力存在负向影响,对长期(滞后二期、三期)企业竞争力存在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在当期会对安全投入与企业竞争力的负向关系起到削弱作用,但在长期,技术创新对二者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