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刘虹
    2023,43(7): 1-1.
    摘要 ( ) PDF ( 209KB )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高俊莲, 张佳琪, 张博
    2023,43(7): 4-10.
    摘要 ( ) PDF ( 129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国,煤炭一直以来发挥着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然而,2021年以来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价格飙升、“拉闸限电”等现象凸显了国内煤炭市场的脆弱性与波动性。为使我国宏大体量的煤炭市场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应,有效解决煤炭产运储销不协调、供需匹配程度不足、市场稳定性不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有限等问题,应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煤炭大市场。本研究在梳理我国煤炭市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建设全国统一煤炭大市场的需求,从煤炭市场分割、市场交易标准、市场化机制、要素市场建设及产业链供应链等5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全国统一煤炭大市场构建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李照源, 赵鲁涛
    2023,43(7): 11-18.
    摘要 ( ) PDF ( 10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市场建设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然气市场已初步形成市场化发展格局,提高了天然气供应安全性,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但面对天然气统一市场建设中的阻碍,仍需进一步理顺各经济主体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结合欧美等地区先发经验,深入调研我国天然气产业形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同步发展实体交易枢纽和虚拟交易枢纽,提高天然气流通效率;推动提升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量,在竞争中形成基准价格;加快上线天然气期货产品,提供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基础;先管网独立、输销分离,后通过控股融合、参股融合、运营融合等多种方式,将地方管网融入国家管网公司统一调度;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和市场定价,在气气竞争中形成基准价格指数;加快制定出台政策及标准,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
  • 王永利, 周含芷, 姜斯冲, 贾舒婷, 张云飞, 于同伟, 闫振宏
    2023,43(7): 19-28.
    摘要 ( ) PDF ( 160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全国统一能源市场是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就是要在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的目标下,进一步健全各主体交易体系,多层次统一电碳市场体系;然而,电碳市场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多样化,给构建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能源领域“双碳”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必须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而可再生能源机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需要综合能源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如何科学衡量各主体对于经济发展、碳减排的贡献度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难题。立足电碳协同市场大背景,通过构建混合博弈模型,在降低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成本的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并在综合考虑碳减排和经济效益边际贡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Shapley值法,激励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参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
  • 魏际刚, 漆云兰
    2023,43(7): 29-33.
    摘要 ( ) PDF ( 1099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煤炭物流是煤炭流通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我国煤炭物流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煤炭物流市场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环节过多、链条过长,综合服务能力偏弱,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偏低等关键堵点,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制约煤炭要素自由流动和煤炭经济畅通循环。应坚决打破煤炭物流地方保护行政性壁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此,要加快完善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优先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煤炭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建设统一、共享煤炭物流信息系统,推进煤炭物流现代化、体系化、绿色化发展,促进煤炭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面推动我国煤炭能源市场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 王金刚, 陈昊宇
    2023,43(7): 34-39.
    摘要 ( ) PDF ( 1119KB )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背景下,煤炭电力大型央企面临能源安全保供以及深化改革的任务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数字化提升管理水平将成为企业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运销储用”数字化智能运营平台的应用实践,提出在能源供给畅通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以煤炭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为准绳,坚定不移地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建立新型煤炭供应保障体系,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贺兴东
    2023,43(7): 40-45.
    摘要 ( ) PDF ( 1119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输送通道对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具有基础作用,在分析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对能源输送通道建设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推进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的思路和任务。研究表明,为有效支撑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建设,必须按照输送通道与供需分布协调匹配原则,优化“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通道,完善全面覆盖油气管网,推进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能源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
  • 林圣华
    2023,43(7): 46-51.
    摘要 ( ) PDF ( 1278KB )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能源-电力-碳互动关联的统一大市场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必然要求,探讨欧盟能源危机背景下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及影响对我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厘清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设计及其跨市场联动关系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与欧盟能源价格波动性与宏观经济波动性状况,通过对比,深入把握欧盟出现能源危机及衍生社会经济风险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为我国多向互动的能源领域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 耿海军, 张宪鑫
    2023,43(7): 52-56.
    摘要 ( ) PDF ( 1212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提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 未来,碳交易市场建设是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大型集团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为出发点,描述了碳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创新性、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实践过程的关键环节、思路、效果,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从企业的角度,强化“双碳”管理,探索落实“双碳”工作新途径,将节能降碳的理念贯穿企业生命周期内。碳管理体系作为减碳的管理手段之一,为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碳交易市场提供设计思路。
  • 能源经济

  • 张凤, 聂雪琪
    2023,43(7): 57-63.
    摘要 ( ) PDF ( 154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经济、能源、生态环境三系统相互制约,彼此促进,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将经济-能源-生态环境看作一个结构复杂并具有耦合关系的开放型系统;建立三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16—2020年山东省及16地市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集聚程度,结果显示:山东省三系统协同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山东半岛16地市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16地市耦合协调度趋向随机分布,空间分布集聚效应较弱。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现阶段促进三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 王玉明
    2023,43(7): 64-70.
    摘要 ( ) PDF ( 139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剖析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涵盖4个维度9个具体指标的煤炭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评测23家煤炭业上市公司4个维度及综合指标投资价值;又运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将所选23家煤炭业上市公司分成3类投资。在此基础上,对煤炭业经营者进一步提高自身投资价值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科学投资决策提出相关建议,助力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资本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 能源与环境

  • 武沅林, 王天日
    2023,43(7): 71-77.
    摘要 ( ) PDF ( 1507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双碳”目标,建立协同减排政策,选择晋陕蒙资源富集区为研究对象,并构建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以探究晋陕蒙省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特征,分别计算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其他省份之间隐含碳排放的转移量以及三省之间的相互转移量,为地区碳减排责任的界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晋陕蒙地区利用自身的能源储备,向其他省市提供了大量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晋陕蒙通过省际贸易对其他省份输出的隐含碳排放高于其他省份对晋陕蒙三省输出的隐含碳排放,对其他省份的供应主要集中于煤炭采选业和石油、炼焦产品、核燃料加工业,满足了其他省份的部分产品需求,但同时也给晋陕蒙带来了一定碳排放压力;在晋陕蒙三省之间,山西与内蒙古承担了陕西在电力、热力方面较大的碳排放压力。
  • 赵丽霞, 张文琪, 白倩
    2023,43(7): 78-86.
    摘要 ( ) PDF ( 1247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2011—2019年全国30省市的煤炭利用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煤炭利用生态效率评价存在显著影响,剥离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的干扰后,大多数省市的综合效率得到提高,纯技术效率提升至0.9以上是关键所在,而规模效率的改变使除广东外的29个省市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煤炭利用生态效率在地区间差异明显,呈“东部>中部>西部”态势。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与技术进步基本保持同频,且效率提升的关键节点大多与国家政策调控有关。因此可从加强信息的省际联动、推动煤炭绿色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集群、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等方面着力提升地区煤炭利用生态效率。
  • 发展论坛

  • 李崇茂, 陈泽长
    2023,43(7): 87-96.
    摘要 ( ) PDF ( 1911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各国特别关注和重视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国家能源应急管理问题。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已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基础架构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针对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归纳和体系梳理仍较少。从组织体制、响应机制、法规预案、能源储备4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美国和日本典型能源消费国家的能源应急管理体系核心内容和重要经验。基于这4个维度,对中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和总结,并通过与美国、日本进行案例比较,认为我国应重点构建全方位、多品类的全过程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从划分应急事件类别、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设能源储备体系等具体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实用性、及时性和稳定性,以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 陈凯
    2023,43(7): 97-104.
    摘要 ( ) PDF ( 118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N+1”政策体系和“十四五”规划的碳达峰要求,对靖远矿区进行了体系化分析、战略规划、减碳路径设计以及绿色发展保障措施的渐进式分析。遵循“政策研究-现状调查-战略谋划-路径设计-措施保障”的研究计划,采用统计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LEAP模型分析,为靖远矿区的发展提供思路。
  • 企业管理

  • 康琴, 栗继祖
    2023,43(7): 105-110.
    摘要 ( ) PDF ( 1136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对矿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引入工作倦怠和互动公平作为中介变量;运用SPSS26.0 软件对 300 名矿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AMOS26.0 软件构建领导-成员交换质量对矿工反生产行为影响的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领导-成员交换质量显著负向影响工作倦怠,正向影响互动公平;工作倦怠、互动公平对矿工反生产行为分别有显著正向、负向影响;工作倦怠、互动公平分别是领导-成员交换与矿工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 房旭辰
    2023,43(7): 111-117.
    摘要 ( ) PDF ( 1311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如何运用数智技术为煤炭企业的应急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与效能。首先对数智技术和赋能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借助应急管理“4R”理论分析传统煤炭企业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智能风险识别、实时监测和预警、智能应急预案、虚拟仿真培训、智能资源调度、信息共享和协作6个方面构建数智赋能的煤炭企业应急体系,针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进一步激发数智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煤炭企业应急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