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袁家海
    2023,43(6): 1-1.
    摘要 ( ) PDF ( 216KB )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王龙可, 马平平, 张明
    2023,43(6): 4-12.
    摘要 ( ) PDF ( 1123KB )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发展能够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赋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基于2006—2019年中国252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强度,稳健性检验的研究结论与之一致;能源结构转型是该影响效应的重要作用渠道;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绿色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城市和低技术发展水平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强。根据实证结果,从完善能源结构转型顶层设计、搭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健全绿色金融风控能力建设4个方面,为构建系统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相关建议。
  • 叶静, 叶春
    2023,43(6): 13-18.
    摘要 ( ) PDF ( 1455KB )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煤电稳定可靠灵活性高的特性,使得煤炭与煤电将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以及稳定运行过程中仍具有较长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兼顾减碳与能源电力保供、经济可持续与系统成本最优,在分析煤电协同供应链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煤电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可实施方法及路径;并从机制、信息、资金以及考核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王圣
    2023,43(6): 19-22.
    摘要 ( ) PDF ( 1190KB )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煤炭控制和管理工作是引领并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在阐述新型能源体系独特内涵与鲜明特点的基础上,从源头控制、技术控制、总量控制、经济政策、消费结构调整等5个方面,阐述了煤炭控制和管理五位一体框架与内涵,并对新型能源体系下煤炭控制与管理进行思考。提出洗煤是源头控制关键,重点区域执行更有力的污染治理措施、提高电煤消费占比、重点控制非工业用煤等对策建议。
  • 陈宗法
    2023,43(6): 23-27.
    摘要 ( ) PDF ( 10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十四五”,国际能源危机、国内拉闸限电的发生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使得煤电迎来了新的转机,煤电未来的发展方式引人深思。首先叙述了煤电在“十四五”前期为能源保供与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牺牲、面临的困难。然后分析了煤电在“十四五”中后期随着政策导向、电力规划及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而迎来转机的客观性。最后从煤电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及国家政策等4个方面,为煤电在新环境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提升煤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确保能源保供提出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 李晶
    2023,43(6): 28-34.
    摘要 ( ) PDF ( 110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电机组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煤电低碳转型离不开煤电技术创新发展。对现有煤电低碳转型重要技术发展进行分析,全力攻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等技术,积极拓展煤电与新能源、生物质等其他发电技术的耦合技术,充分挖掘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潜力,持续稳定推进碳捕集等具有前景的低碳技术是煤电低碳转型技术发展的重要路径。
  • 莫馥榕, 张健
    2023,43(6): 35-42.
    摘要 ( ) PDF ( 1286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我国面临着电力安全保供的新形势。设立电煤公共库存,在负荷高峰期为电厂提供短期燃料补充,充分发挥煤电的兜底保供作用,对保障我国电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华中地区电煤库存特点的基础上,以社会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电力平衡和电煤运力约束,构建了极端天气下需求激增的电煤公共库存决策模型;基于华中地区实际数据对电力需求激增所需建立的公共库存容量及数量,进行了算例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高电力需求持续时间与运力供给对公共库存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电力需求与低运力供给条件下,相较于电煤供给不足引发拉闸限电带来的经济损失,公共库存的建立具有成本优势,能够有效地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保障华中地区的能源电力安全。研究结论也可为我国其他区域设立煤炭公共库存提供参考。
  • 吴梓凤, 边超, 张浩楠
    2023,43(6): 43-51.
    摘要 ( ) PDF ( 1580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严峻的电力保供挑战,探索促进煤电转型的容量价格机制是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必要措施。首先分析了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机制的主要运作特点,结合中国实际状况,进行“本土化”分析。然后以典型煤电机组为例,基于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和新进入成本(CONE)核算方法,设定6种场景,分析煤电有效容量的平均补偿价格水平;并进一步通过模拟电力系统运行特性,讨论结合用电负荷峰谷特性的时段性容量补偿价格浮动机制的应用。最后从容量机制的选择、容量价格的设定及调整等方面,为完善激励煤电可靠保供容量服务的价格机制提出参考建议。
  • 陈安会, 杨志伟, 王兴华
    2023,43(6): 52-57.
    摘要 ( ) PDF ( 123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大供热需求大省和第二大电力需求大省,煤电承担着主要的供热和供电功能,探索燃煤热电行业减煤是减污降碳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研究燃煤热电在污染物和碳排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燃煤热电行业减污降碳发展的多种路径;并从淘汰落后产能、解绑热电产能、退出机制和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减污降碳的政策性建议。
  • 赵长红, 周瑞瑶, 张李琳, 黄辉
    2023,43(6): 58-65.
    摘要 ( ) PDF ( 1421KB )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传统发电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发展新能源的主力军,需要积极推进低碳转型进程,同时还需承担起电力安全保供的社会责任。以企业火电装机占比30%为阈值,选取31家发电上市公司,构建了包括经济支撑、制度保障、转型进展和技术投入4个维度以及19项指标的低碳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CRITIC客观赋权法,对发电上市公司“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转型进展维度权重最大,占31.8%;其次是制度保障,占30.2%。排名前三位的发电上市公司是吉电股份、华电国际以及国电电力,原因是在“十三五”期间的转型执行力度较强,火电装机占比较低。为此,提出如下建议:① 设立专项低碳转型基金,用于支持转型过程中的各项支出;② 扩大报告披露的程度以及提高披露的质量;③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④ 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 能源与环境

  • 周伟梁
    2023,43(6): 66-72.
    摘要 ( ) PDF ( 1446KB )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能源资源大省,在应对外部冲击并从中进行恢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能源消耗。为了科学探索新疆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关系在时空分布上的规律,以指导各地州市经济绿色发展,依据经济弹性理论,建立抵御、恢复、组织、更新4个维度的经济弹性体系,在对新疆14个地州市经济弹性与能源消耗进行脱钩指数测评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对脱钩状态的时空冷热点聚集态势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首先,新疆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时,主要依靠能源消耗带来的效益;其次,在脱钩苗头初现的地州市,培育孵化代替性产业;最后,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逐步呈现出地理聚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 李丽, 陈莉娜
    2023,43(6): 73-80.
    摘要 ( ) PDF ( 3596KB )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型城市凭借特有的资源禀赋,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引发了资源储量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基于此背景,选取延安市为典型案例,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的实践困境,并建立延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时设计自然发展、产业优化、绿色低碳、资源节约、创新推动、复合发展六大转型路径,为延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探索最优路径。模拟结果表明:复合发展路径对延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更为显著,能更好地为延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助力。最后从该维度出发,提出促进延安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建议。
  • 张凤, 张雷, 胡建飞
    2023,43(6): 81-86.
    摘要 ( ) PDF ( 1481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综合韧性演化规律,识别主导驱动因子并提炼演化机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4个维度出发,构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城市综合韧性提高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综合韧性总体水平方面,2002—2022年枣庄市城市综合韧性呈稳步上升趋势,实现了从“较低水平→高水平”的阶段性转变;② 综合韧性分项水平方面,各项韧性水平虽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各项韧性间存在差别;③ 准则层中,各项障碍度随时间变化,状态不一,经济韧性的平均障碍度最大,是制约枣庄市城市综合韧性提升的首要因素;④ 主要指标中,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是制约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的主要因子,摆脱资源产业依赖、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提升经济韧性措施是今后提升枣庄市城市综合韧性的重要方式。
  • 发展论坛

  • 欧凯, 魏宇飞, 张宁, 陈若溪
    2023,43(6): 87-93.
    摘要 ( ) PDF ( 1635KB )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探讨了绿色矿山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了对矿山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建议。矿山企业应适应新形势,对照标准进行自评,了解地区政策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管理部门应明确绿色发展要求,制定激励支持政策,完善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协调和联动工作机制,并创新监管手段。总结指出,绿色矿山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 任露丹, 曹薇, 程璐璐
    2023,43(6): 94-100.
    摘要 ( ) PDF ( 1127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2021年16个煤炭资源型区域,聚焦于煤炭产业、生态环境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利用熵值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煤炭产业跨区转移给居民健康带来“惊喜”还是“隐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 煤炭产业经济发展不利于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且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② 生态环境在煤炭产业与居民健康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③ 煤炭产业对居民健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和生态环境的中介效应因煤炭跨区转移行为而存在差异,煤炭产业在跨区转入地区整体上促进了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中介效应在煤炭跨区转入地区不再显著。
  • 企业管理

  • 袁显平, 崔伟
    2023,43(6): 101-107.
    摘要 ( ) PDF ( 1254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煤炭企业尤其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能展示煤炭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与成果,同时也能推动生态环保事业发展。为此,应用文献法与调查问卷法,研究并构建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并以ST煤业为例,应用与检验了该体系。即结合文献研究和ST煤业相应信息披露实际,初步确定了披露指标;随后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和指标筛选,构建了包含“环境财务信息”“环境责任信息”等6个一级指标和对应的33个二级指标的“煤炭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并认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多以独立环境报告为载体。对比分析了所构建的披露体系与ST煤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际,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该指标体系可为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以助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 马瑜, 王天日
    2023,43(6): 108-114.
    摘要 ( ) PDF ( 12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碳”目标下,为了实现高效节能的发展愿景,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正逐步向低碳绿色转型发展。为此,在共享制造模式下,研究煤机装备绿色生产调度问题。首先以最小化时间、成本和能耗为目标,构建了多目标生产调度优化模型。然后将基于Q-Learning的局部搜索策略融入算法中,设计了一种基于Q-Learning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QNSGA-Ⅱ)。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并表明模型能够为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于传统模式的多种生产调度方案。最后利用不同规模的随机算例,将所提算法与NSGA-Ⅱ、GWO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