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葛建平
    2023,43(2): 1-1.
    摘要 ( ) PDF ( 207KB ) ( ) 可视化 收藏
  • 煤炭经济

  • 王晓军, 吕文磊
    2023,43(2): 4-11.
    摘要 ( ) PDF ( 11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2014—2021年沪深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ESG水平对煤炭企业股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高水平的ESG会显著降低煤炭企业股价;②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抑制ESG与煤炭企业股价之间的关系;③ 企业每股收益在ESG与煤炭企业股价之间发挥着间接作用,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ESG体系在我国的影响研究,同时为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王帆
    2023,43(2): 12-17.
    摘要 ( ) PDF ( 1334KB )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发展规模也与我国能源电力装机、发电结构的发展变迁密切相关。利用模型对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路径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我国中长期储能需求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风光新能源占比的逐步提高,储能的装机容量也将大幅提高。同时对高火电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火电利用率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储能的需求,同时火电作为稳定电源将在能源保供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丛佳慧, 刘治平, 须钢
    2023,43(2): 18-24.
    摘要 ( ) PDF ( 1327KB )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的主力能源,煤炭价格的波动会对能源行业特别是燃煤发电行业产生重大影响,针对煤炭价格预测难的问题,从某集团公司生产平台数据库、中国煤炭市场网(CCTD)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取煤炭价格及煤价影响因素数据,首先对煤炭价格的众多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降维处理,构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降维后的数据作为输入,获得预测结果,并和使用原始数据作为输入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经过主成分分析及数据降维处理后,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平均预测精度超过90%,且模型对于煤炭价格的变动有较高的敏感性,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吻合程度较高。
  • 瞿涛, 王世杰, 方红明
    2023,43(2): 25-31.
    摘要 ( ) PDF ( 1078KB )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不同国家炼焦煤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进口炼焦煤性价比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进口优质炼焦煤的煤质分析数据以及在国内各钢铁企业的应用效果,系统对比分析了进口炼焦煤与同类国内炼焦煤质量特点,阐述了不同国家进口焦煤的价格因素与优势,经综合研究,提出了基于灰、硫和反应后强度为关键指标的综合价格法评价模型,以期为同行采购使用进口炼焦煤提供指导。
  • 双碳战略

  • 张尔涛, 赵公民, 武勇杰
    2023,43(2): 32-37.
    摘要 ( ) PDF ( 1092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革命的开展对传统高碳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但却有力地促进了清洁绿色产业的发展,二者协调互补,融合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从演化博弈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传统高碳产业和清洁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了传统高碳产业和清洁绿色产业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政府参与下二者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传统高碳产业与清洁绿色产业二者缔结合作关系为最优均衡策略,可以实现传统高碳产业新型化和清洁绿色产业规模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从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深化传统高碳企业转型发展、扩大清洁绿色企业发展规模和强化技术创新革新效应4个方面,提出传统高碳产业和清洁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 陈绘羽, 支援
    2023,43(2): 38-43.
    摘要 ( ) PDF ( 12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5—2020年中国工业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析,从研发投入规模、效率以及结构3个维度,更全面地研究了工业研发投入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扩大工业研发投入规模的降碳效果不显著,其碳减排效率有待提升;提高研发效率能够降低碳排放,但研发成果与碳减排工作的融合度较低;增加高耗能行业研发投入的减排效果不明显,而中低耗能行业研发投入的扩大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 万鸿阳, 牛粟楠
    2023,43(2): 44-51.
    摘要 ( ) PDF ( 150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产业政策对于促进能源产业发展、能源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1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能源产业政策以及能源绿色技术专利等数据,利用关键词提取和政策力度的方法量化分析能源产业政策,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政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产业绿色政策侧重点依次为细节指导、顶层设计、体系建设与管理,政策力度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之相对应,能源产业在政策力度适当时发展较快,继而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证实能源产业绿色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具有滞后性。门限回归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在政策力度适中时,政策力度会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激励;而超过门限值后,会显著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因此,应该强化绿色政策顶层设计,关注政策落地;加强政策内容的导向作用;同时合理安排能源产业绿色政策力度,合理匹配政策内容与政策力度,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
  • 郝成亮
    2023,43(2): 52-56.
    摘要 ( ) PDF ( 1059KB )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体系结构从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向新能源为主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既是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手段。系统分析了支撑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废弃矿井的资源再利用、新能源开发和电力调蓄、矿区生态修复等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提出了矿区生态修复与大型地面光伏协同、矿区光伏与第一产业融合、地下资源立体开发再利用、新能源与煤炭清洁转化深度耦合、多元能源协同清洁能源基地等重点路径,以期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 魏慎洪, 窦斌, 白雪亮, 刘力豪, 郭宏斌
    2023,43(2): 57-61.
    摘要 ( ) PDF ( 1120KB )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家能源集团在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和布局研究,阐述了黄河流域整体及国家能源集团在黄河流域2个层次的煤炭保有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析了2个层次的产能及产量布局情况,研究了国家能源集团在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潜力,预测了黄河流域的消费需求及调运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无论对于全国还是国家能源集团,都是煤炭重点生产区域;国家能源集团在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开发潜力不足,应及时扩充后备资源,以保证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维护国家能源体系的稳定。
  • 曹大佐, 任世华, 郑德志, 焦小淼
    2023,43(2): 62-68.
    摘要 ( ) PDF ( 119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首先,从企业战略、矿业生产、煤电生产及发展绿色能源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德国莱茵集团绿色低碳转型的举措和成效;其次,从煤矿甲烷排放、电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及关键材料和制造技术等方面,梳理了“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电企业面临的挑战;最后,从持续推进绿色矿山、智能矿山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继续加大煤电厂性能源优化,加深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 企业管理

  • 黄茹茹, 刘婧
    2023,43(2): 69-73.
    摘要 ( ) PDF ( 1064KB )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1—2020年中国煤炭企业的面板数据,引入技术创新这一中介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因素对煤炭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且技术创新在二者关系中产生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煤炭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29.344;在不同门槛区间,环境规制对煤炭企业绩效水平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政府和企业2个角度给出建议,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 李丽, 刘慧芳
    2023,43(2): 74-85.
    摘要 ( ) PDF ( 1182KB )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税收规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税收规避行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且降低融资约束程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就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对税收规避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上市公司利用数字化转型缓解融资约束程度来抑制企业税收规避行为提供了微观证据,且为政府出台数字化转型政策和税务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提供了参考。
  • 刘志江
    2023,43(2): 86-90.
    摘要 ( ) PDF ( 1388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安全背景下,煤炭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能源集团依托“煤电运化”一体化运营协同优势,全力保障煤炭供应和市场稳定。为应对外界环境的波动和不可控因素的冲击,提高一体化运营协同效率和快速响应能力,提出“三维一体”联合调度模式。即以组织维、业务维、平台维的系统性优化为抓手,完善供应链调度体系,优化协同调度机制,提升调度系统的业务模型化和决策智慧化能力,促进计划管理和实时调度的模式融合、优势互补,支撑一体化供应链的运营精益化、调度敏捷化、决策智慧化发展。
  • 沈筱
    2023,43(2): 91-95.
    摘要 ( ) PDF ( 103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和改革进程,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实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国企的采购环节和供应商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和优化,是降低国企生产成本费用、提高产品质量、深化治理腐败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带动产业链升级、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国有煤炭企业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物资采购管理也具备独特性。以煤炭行业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国企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期对完善国企管理机制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方案。
  • 陈越凡
    2023,43(2): 96-103.
    摘要 ( ) PDF ( 1100KB )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漂绿”行为会严重影响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注意力基础观,以2010—2021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对于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环境注意力会显著抑制企业“漂绿”行为,高管团队在环境相关问题上配置的注意力越多,企业的“漂绿”行为越少,且两者的负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影响系数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会削弱高管环境注意力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抑制作用;高管股权激励会促进高管环境注意力与企业“漂绿”行为之间的关系。
  • 李沛, 王科, 陈晖
    2023,43(2): 104-109.
    摘要 ( ) PDF ( 1314KB )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考虑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企业的转型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影响重大。本文结合现有煤炭企业发展基础,探讨了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的困难与现实问题,提出了煤炭企业可能的转型方向与具体路径。研究认为,煤炭企业应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前提,在做好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的基础上,中长期往综合矿业、综合能源、化工材料、地下工程、碳资源利用、生态环保、高端装备、现代服务等业务方向转型。助力我国煤炭企业转型,需强化政策设计引导、行业内组织协同与企业能力建设等多方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