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张宏
    2023,43(1): 1-3.
    摘要 ( ) PDF ( 135KB ) ( ) 可视化 收藏
  • 煤炭经济

  • 王兵, 史瑞, 张雨筝, 蒋妍, 何张源
    2023,43(1): 4-10.
    摘要 ( ) PDF ( 1670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转型背景下,煤炭产业改革势在必行,分析和评估其社会经济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从煤炭产业转型对于“四矿”及社会民生方面的影响展开,并建立能源消费成本核算模型,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别剖析我国煤炭产业格局演变的社会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四矿”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转型高质量发展将为破局困境提供可行方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引发了能源消费成本激增,但随着碳排放成本增加,能源消费成本构成将会发生变化,煤炭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能源转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容忽视。
  • 乔涵, 赵薇
    2023,43(1): 11-16.
    摘要 ( ) PDF ( 1075KB )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能特点及主要问题,考虑水资源、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等各类资源约束,提出“碳达峰”目标下煤炭科学产能概念,以促进内蒙古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扭转煤炭生产“粗放、高危、污染”现状,确保内蒙古煤炭生产既能保证充足的能源供给,又能顺利完成“碳达峰”目标。同时,根据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特点和“碳达峰”规划,对内蒙古煤炭科学产能的规模、布局和发展潜力进行研究,预测出2025年和2030年前后内蒙古煤炭科学产能总量,提出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措施建议。
  • 双碳战略

  • 张倩, 朱新超
    2023,43(1): 17-25.
    摘要 ( ) PDF ( 1216KB ) ( ) 可视化 收藏
    从碳排放和能源结构的现实国情出发,阐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梳理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方向引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理论基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统筹协调是机制保障的绿色低碳转型理论逻辑;从财务、环境、社会和治理4个维度,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力评价体系;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组合发力、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和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提出转型路径。
  • 孙华平1,2, 胡诗宇1, 郭子晴1
    2023,43(1): 26-36.
    摘要 ( ) PDF ( 113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转变成以数字和绿色为发展特征的新时代。数字普惠金融在成为经济高速发展重要引擎的同时,是否能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呢?基于2011—2020年15个RCEP成员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具体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这3种途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③数字普惠金融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基于差异化能源结构的门槛效应;④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有利于人口高聚集国家和污染严重国家的碳减排。各国应逐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政府也应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支出。此外各国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 朱俏俏1,2, 靳春丽1,2
    2023,43(1): 37-47.
    摘要 ( ) PDF ( 4426KB ) ( ) 可视化 收藏
    各省份碳配额分配问题是我国碳交易全面启动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并且在“双碳”目标的强约束下,明确和厘清各省碳排放转移路径对地区实现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省域碳转移规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了碳转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一步探讨碳转移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7—2017年,中国省域碳转移规模呈上升态势以及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净碳转出省份多为能源富集型省份和制造业工业大省,净碳转入区域多分布在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②省域碳转移空间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弱稳定性特征;块模型结果表明中东部省份扮演着“桥梁”作用,中部地区和西南区域发挥着“双向溢出”作用。③QAP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水平和投资消费结构相似的省份之间较易发生碳转移,且环境路径依赖是影响省域碳转移网络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 赵佳慧, 郭彬
    2023,43(1): 48-54.
    摘要 ( ) PDF ( 1125KB )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和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来衡量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多维性。基于31省2017—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首先对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发展态势不均衡,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迅速,东部和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不显著,两级分化现象逐渐削弱。②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相邻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相关性,逐渐向区域均衡发展的碳排放态势转变。③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以及煤炭消费量增加是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技术水平升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 发展论坛

  • 王建良1,2,3, 刘睿1, 兰志轩4, 杨楠4, 李孥1
    2023,43(1): 55-63.
    摘要 ( ) PDF ( 1618KB )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22年油气市场的发展状况、2023年又将朝向何种趋势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2022年,世界油气探明储量小幅上升;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萎靡,其中勘探开发投资额较2021年有所上涨,但尚未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油气勘探区块租赁轮次与油气资源收并购活动降幅明显;世界油气价格大幅波动,全年表现出忽高忽低的走势;世界油气供给能力减弱,尤其是天然气供给同比下降;世界油气需求疲软,多地区油气需求明显下降;世界炼油产业利润、开工率及产量缓慢恢复。展望2023年,随着全球政治环境的缓和,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有望稳中看涨;油气价格在经济、油气供需平衡变化的影响下,或将出现短期下跌、长期上涨的趋势;油气供需市场预计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制裁与反制裁政策、OPEC+减产协议等的影响中,进入紧平衡状态;炼油市场的紧张局势将在2022年趋好的影响下逐渐减缓。
  • 张浩楠1, 袁家海2
    2023,43(1): 64-71.
    摘要 ( ) PDF ( 1686KB )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经济可行路径是我国电力低碳转型工作的主线任务,仅从电源侧发力或单纯依靠新建煤电来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思路并不可取。通过设定4种近中期电力供需情景,量化煤电的发展空间。结果表明,我国煤电发电量峰值为5万亿~5.3万亿kW·h,电量增长空间已经见顶。立足于满足电力需求增长和解决系统结构性矛盾,从增量、存量和减量3个方面,设计了统筹减排与保供目标的煤电转型路径;并从电量调控、电力挖掘、区域互济和市场激励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煤电高质量转型的对策建议。
  • 李玲燕, 宋慧慧
    2023,43(1): 72-78.
    摘要 ( ) PDF ( 1115KB )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生态脆弱区清洁能源推广迫在眉睫,收入是农村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基于969户农村家庭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收入水平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农村家庭清洁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并剖析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收入水平对西北生态脆弱区农村家庭不同用途中清洁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存在空间异质性。收入水平提高,清洁取暖比例远低于其他用途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清洁取暖的概率增长最多;各用途清洁能源使用率较高、差异小的西北干旱荒漠生态脆弱区,成本低的烹饪概率增长更多。然而,在清洁能源使用率最低、高收入牧民居多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3种用途中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为西北生态脆弱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政策参考。
  • 企业管理

  • 杨继贤1,2, 刘毅1, 邱臣光3, 刘满芝1, 杨亚欣1
    2023,43(1): 79-84.
    摘要 ( ) PDF ( 976KB )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我国煤炭企业组织韧性对于煤炭企业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计划性和适应性2个视角,构建企业组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煤炭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其计划性组织韧性、适应性组织韧性以及组织韧性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运用方差分析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工作特征视角,揭示某煤炭企业2种组织韧性评价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煤炭企业的组织韧性综合评分较高;我国煤炭企业计划性组织韧性和适应性组织韧性在员工年龄、职位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计划性组织韧性均值高于适应性组织韧性。因此,管理者应该注重适应性组织韧性培养和投资,进而提升煤炭企业应对危机并快速恢复的能力。
  • 赵玉珍, 韩翠媛, 冀玉慧
    2023,43(1): 85-92.
    摘要 ( ) PDF ( 1036KB )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研发投入是否可以产生企业创新绩效,以及碳绩效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基于此,以2017—2021年医药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可显著提高企业碳绩效和创新绩效;碳绩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碳绩效在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碳绩效和创新绩效具体应用到微观企业层面,探究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二是利用回归模型探讨研发投入、企业碳绩效与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丰富了碳绩效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