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刘虹
    2021,41(9):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李跃,王飞,孟璐莎,吴砚奇
    2021,41(9):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源诅咒”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9年“晋陕蒙宁新”5个煤炭资源型省区面板数据,依次开展了样本省区“资源诅咒”存在性检验、传导路径检验以及新能源打破煤炭资源型地区“资源诅咒”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地区存在显著的“资源诅咒”效应,煤炭资源开发主要通过抑制人力资本、提升第二产业占比阻碍经济快速增长,而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打破煤炭资源型地区“资源诅咒”现象。
  • 李志强
    2021,41(9): 9-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产业变革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科学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煤炭产业形势和近期煤炭供需走势,对于谋划部署近远期煤炭产业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国家能源战略的宏观背景出发,统筹分析“十四五”期间煤炭需求变化、进出口预测、产能变化趋势等因素,综合得出煤炭产业供需形势,针对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煤炭供需两端进行分析预测,并就煤炭供需平衡、产能调控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
  • 能源与环境

  • 郭筱祎
    2021,41(9): 15-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能源平衡表选取26种能源准确测算陕西省2000—201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建立STIRPAT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后设置12种情景预测2021—2060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人口、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二产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远大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人口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大于人均GDP的作用;人口中增长、其他因素高增长情景是陕西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最优的减排路径。
  • 张毅
    2021,41(9): 2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EA模型研究环境规制与煤炭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并结合产业资源、外商资金支持、经济现状、环境规制强度、资金投入、政府支持水平和产业经济绩效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于煤炭产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运营效率、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等等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推进煤炭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使其实现创新性突破。资源禀赋、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研发投入、政府支持水平和产业经济绩效等因素都与环境规制紧密相关。
  • 薛思瑶,刘志
    2021,41(9): 28-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的问题,提出环境资源法视角下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法。通过分析得出大气污染成因,并对现阶段环境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得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以环境资源法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具体如下:构建联防联控主体机制、管理机构、区域决策机制,打造区域内的统一防治工作模式;构建应急预警机制,当出现不利气象时,对应区域必须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制定联防联控方面的法律制度,构建环境监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为污染防治中的信息共享提供法律保障、数据与技术支持。通过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联互动,实现大气污染问题的全环节监控与治理,提升空气质量。
  • 曲洋
    2021,41(9):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影响煤炭清洁利用的多种因素,构建煤炭清洁利用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协同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东部的山东地区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7年山东省煤炭清洁利用的协同度由严重不协同(0187 1)提升至中等协同(0559 1),而“资源+政策”“技术+资源”协同度较低的问题成为拉低总协同度的短板。基于补齐短板的情景预测分析,提出了山东省面向2025年煤炭清洁利用的发展目标,并形成政策建议: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技术+资源”“政策+资源”协同水平,强化集中用煤。
  • 发展论坛

  • 任世华,郭辰辰,张琦
    2021,41(9):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国内外主要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对比分析机构的研究类型和部署的研究方向,总结国外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在碳中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广泛合作以及大型商业化项目的运行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应统筹协调好各领域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合理配置研究资源,形成合力,快速取得技术突破,助力碳中和实现。
  • 何花,李鑫,郝成亮
    2021,41(9): 45-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浅部经济可采资源大幅减少,向深部要煤炭资源是必然趋势。通过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在深部矿井建设、深部煤炭开采、深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从“深部地质精细探测、深部智慧矿井建设、深部原位开采技术、深部清洁低碳利用”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未来煤炭深部开采战略的技术路线,提出未来我国煤炭深部开采战略和技术需求,以期为我国煤炭深部开采发展提供借鉴。
  • 陈铭明,左强,杨世海,方凯杰
    2021,41(9): 5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需求具有诸多响应主体,已有电力需求响应主体之间存在不协同、相互割裂的弊端,使得难以形成完善的互利共生合作框架体系,为解决此问题,在阐述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纳入政府机构、用户、电网企业、发电企业4个主体,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用户倒逼的多主体共生体系框架,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多主体共生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分别从利益关系、交易频率、共生媒介与空间布局4方面提出了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偶然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信誉型共生、契约型共生、政策型共生;卫星式共生、区域集聚式共生、模块化网络共生12种电力需求响应互利共生模式,分别对12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进行了总结,拟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电力需求响应的政策提供理论决策参考依据。
  • 张彬,贾强,侯超,高丽华,刘松
    2021,41(9): 57-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战略给煤炭院校带来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也为煤炭院校留出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时间和空间。煤炭院校要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产业需求,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 张强,叶晨希
    2021,41(9): 62-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以煤炭和钢铁行业作为试点的供给侧改革已拉开帷幕。利用中国2000—2017年的季度时间序列,经过平稳性、协整性和因果性等一系列计量检验,建立了关于煤炭和火电、钢铁、建材和煤化工四大下游行业的VAR模型。分析认为,变量间协整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建立滞后阶数为2的平稳向量自回归模型;煤炭和钢铁、建材行业是双向因果关系,但煤炭是火电和煤化工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显示钢铁和建材对煤炭的冲击较大,而煤炭对下游的4个行业冲击都很显著;方差分解说明下游行业对煤炭行业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钢铁、建材、火电和煤化工。最后,针对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举措。
  • 企业管理

  • 安奕全,薛亚军,史亚栋
    2021,41(9): 70-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合管家理论并基于股权集中度和市场化进程作为调节变量,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高管权力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权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向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市场化进程对于高管权力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高管权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
  • 吕靖烨,董潇
    2021,41(9): 7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内外部双重视角,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负债程度、企业规模为解释变量,以媒体关注度、地区、年份为切入点,选取2017—2020年30家火力发电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挖掘内外部因素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显示,负债程度、企业规模、媒体关注度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则未呈现,但在媒体调节作用下发展能力对碳信息披露呈现正向影响。各地区间的差异虽仍明显存在,但整体披露情况在近四年向好。这为促进火电企业开展碳信息管理、加强治理从而有效发挥内外部因素的正向影响提供了依据。
  • 张明臻
    2021,41(9): 8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煤炭行业精益化管理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化精益管理的内涵,提出建设从企业、厂矿、科区、班组到岗位个人的四级智能精益结算、智能精益绩效管理、精益物资供应链管理、智能水电计量系统,采用实证研究法,从实践角度指导智能化精益管理平台的构建,从理论层面阐述智能化精益管理系统平台规划和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