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王新平
    2021,41(6):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能源经济

  • 程莉,李争艳
    2021,41(6):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煤炭消费结构,将煤炭消耗总量分为生产和生活煤耗,并选取2001—2018年各产业煤炭消耗、生产总值和人口等相关数据,利用Kaya和LMDI分析法对分解后的各部分煤炭消耗量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居民生活煤耗强度、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口规模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居民生活煤耗强度对于煤炭消费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从促进作用逐渐转变为抑制作用;经济规模、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煤炭消费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口规模影响较小。我国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实现煤炭消费量的有效控制。
  • 朱琳,廖华,伍敬文,艾先能
    2021,41(6): 1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对江西省某县1 827户家庭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影响家庭用能行为的相关因素。城镇家庭户均能源消费量大于农村家庭,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使用方面;城乡炊事用能均以液化气为主,农村使用液化气的家庭占比比城镇地区高14个百分点,城镇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占比比农村地区高24个百分点。城镇家庭在制冷、取暖方面能耗均高于农村家庭。家庭收入、人口结构、户主受教育程度、住房结构与家庭用能差异相关。南方地区家庭能源转型工作应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家庭炊事用能转型,加强城镇地区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与运营,做好各燃气站配送管理工作保障农村地区液化气供应,重视普及燃料健康意识等。
  • 能源与环境

  • 庄丹瑜,符磊
    2021,41(6): 17-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效应,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研究在碳排放量不同分位点上中国OFDI对其影响作用的差异性和“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结果显示,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整体表现为“污染光环”效应。中国OFDI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国家(地区)存在差异性影响,由于低排放水平国家具有吸收以相对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投资偏好和较大的技术差距,中国OFDI会增加这些东道国的碳排放,但随着东道国碳排放量的提高,通过外溢的绿色技术效应,中国OFDI对其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相关国家碳减排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带来了绿色的环境效应。
  • 闫敬旺,王树斌,刘朝军
    2021,41(6): 27-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构建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较为密切,且受煤炭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趋于良性协调发展态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下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低。
  • 耿玉霞,王洪艳
    2021,41(6): 3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采用动态GMM模型,研究了煤炭资源税收入的变动与煤烟型环境污染的关系,并加入了控制变量,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方值、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研究表明:煤炭资源税收入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煤炭资源税改革能够降低煤烟型环境污染水平,但影响力度不大。相比较之下,各地区科技进步能够显著改善煤烟型环境污染状况。要想有效地缓解煤烟型环境污染,只依靠煤炭资源税改革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李玲燕,范方梅,刘晓丹
    2021,41(6): 41-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究现有农村能源政策的特征及不足,以1979—2020年国家层面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农村能源政策分析框架。以该框架为引导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农村能源政策体系的路径和方法。
  • 发展论坛

  • 倪深海,王亨力,
    2021,41(6): 48-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井水是宝贵的非常规水源。分析了煤矿矿井涌水量与矿区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地质构造、开采深度和开采方式等关联因素,研究了我国洁净、含悬浮物、高矿化度、酸性和特殊污染型五类矿井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我国煤矿矿井水利用现状。基于煤矿矿井涌水量的不稳定性、不同煤矿矿井水水质复杂性及处理工艺的差异性,分析了矿井水农田灌溉的水量、水质、经济(处理成本、灌溉效益)等方面风险因素。基于煤矿矿井水供需双侧协调目标,建立了煤矿矿井水农田灌溉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理论,构建矿井水农田灌溉风险评估模型,选取安徽淮南煤炭基地顾桥煤矿作为典型案例,评估结果与典型煤矿矿井水农田灌溉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表明集对分析法用于矿井水农田灌溉的风险评估是可行的。并提出矿井水农田灌溉风险防控策略,为提高缺水地区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具有重要意义。
  • 侯金玲,季文博
    2021,41(6):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分析美国煤炭行业现状,以美国煤炭管理机构、煤炭科技研究院所、煤炭开采公司及相关装备制造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和现场观察,深入阐述美国主要涉煤机构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美国拥有先进的煤炭科学技术和装备,使得煤炭在美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非煤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美国煤炭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正面临着煤炭利用从燃料向原料转变、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挑战。
  • 贾梦圆
    2021,41(6): 59-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我国煤炭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影响,分析了1980—2020年我国海外投资历程和煤炭企业海外市场进入现状,研究表明:我国海外投资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在海外扩张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煤炭企业海外投资总体乐观并且极大程度地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进一步保障国有企业海外资金安全,推动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结合近期国际和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特征,对后疫情时代下煤炭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做出风险评估并提出展望。
  • 孙超,叶兰,桂天柱,袁广玉
    2021,41(6): 64-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煤矿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煤国,安全生产实现了由事故易发多发向总体稳定的历史性跨越。但对比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国外煤矿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保障机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优势,中国还存在一定短板。选取了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类似的产煤国,分析中俄印三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发展现状、煤矿事故特点、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等,阐明了我国在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最后提出俄印两国煤矿安全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樊强利
    2021,41(6): 69-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煤矿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煤矿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不采取任何政策调控或其他促进煤矿技术创新的相关措施时,煤矿技术创新的绩效水平在未来20年内呈缓慢增长趋势。各内外部影响因素对煤矿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明显影响,其中,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政府支持力度、环境与资源压力、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企业家技术创新重视程度、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水平、法律法规落实与监管执行力度、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组织及管理机制、企业内部科技人才数量。
  • 企业管理

  • 王新平,李一婷
    2021,41(6): 75-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我国沪深两市22家能源公司2016—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能源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和政策实施力度呈正相关;与管理费用呈负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发展能力和事务所监督程度无显著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能源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能够更好起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作用;为企业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崔豫泓
    2021,41(6): 83-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煤矿机械标准化管理理论,分析煤矿机械工作环境复杂、作业周期长、操作精度要求高、向智能化方向发展4个特点,提出煤矿机械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待梳理、使用与保养脱节、传统管理方式落后、标准化执行受人为因素干扰4方面问题。借助HSE管理理念,从目标引领、运行推动、结构保障3个层次构建煤矿机械标准化管理体系,系统地优化了煤矿标准化管理模式,为煤矿机械管理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