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吴群英
    2020,40(8):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刘莉娜, 曲建升, 韩金雨, 张洪芬
    2020,40(8): 4-12.
    摘要 ( ) PDF ( 2074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可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的数据,构建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仍然存在矛盾;2005—2017年,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从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趋势,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省(区)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也呈现出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的时间演化趋势;从空间差异视角分析,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且呈现显著的省(区)差异,其中,青海省、四川省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区)。
  • 刘志雄, 陈红惠
    2020,40(8): 13-19.
    摘要 ( ) PDF ( 1232KB )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是破解资源稀缺难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构建能源-经济-环境指标体系,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发展状况、协调关系及其关联度。结果表明:①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小幅波动频繁,总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但区域差异明显;②各省(区)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均较高,耦合协调度则普遍偏低,多处于低水平耦合的发展阶段,但整体呈现提升优化趋势;③环境因素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性最强,能源与经济子系统次之。为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能源-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我国需要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要素流通与汇聚,重视生态文明常态化建设。
  • 刘盼, 杨福星, 甄选, 张凤杰
    2020,40(8): 20-27.
    摘要 ( ) PDF ( 1832KB )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与区块链的融合应用可有效解决黄河流域低碳制造业同质化严重问题,但新技术的应用将对碳减排信息可信性、产品质量可靠性等关键定价因子产生深度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定价才能获得更多收益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选择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低碳研发投入与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的新兴信息服务投入,修正了需求函数,构建了3种不同成本分担模式下的协同定价模型。结果表明:成本分担模式并不影响低碳供应链成员最优价格与收益随碳减排水平失效系数、低碳产品质量信息可信性系数、零售商新兴信息服务成本、零售商承担自身新兴信息服务成本的系数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与幅度。
  • 赵康杰, 刘星晨
    2020,40(8): 28-35.
    摘要 ( ) PDF ( 1494KB )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与能源富集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效率主要因素。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以全社会用水量、能源消费量等作为生态投入,考虑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期望产出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废水排放量等环境非期望产出,测度中国省级层面水—能源复合生态效率。以2004—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进行研究,并与全国总体水平、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总体低于全国和长江经济带,但2011年以来迅速改善,2017年生态效率高于全国及长江经济带;②黄河流域内部生态效率差异明显,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大体呈斜“川”型,东、西部用水效率较高,中部除宁夏外生态效率较低;③环境库兹尼茨曲线检验显示黄河流域、全国总体、及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提高人均GDP对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改善最为明显;④环境压力模型检验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效率主要受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制造业占比正相关而与矿产资源储量指数等微弱负相关。
  • 时光, 任慧君, 乔立瑾, 刘力豪
    2020,40(8): 36-44.
    摘要 ( ) PDF ( 2256KB )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内能源品种众多,煤炭在黄河流域的核心和保障地位不可动摇。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且承载力有限。通过梳理黄河流域煤炭资源赋存情况、原煤产量、产能规模及煤矿井型等主要特征指标,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划现状,以黄河二级子流域及内流区为基本范围,综合省市行政区划范围、煤炭矿区集中度和生态环境共性特点,合理划分出黄河流域分区研究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煤炭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黄河流域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策建议。
  • 能源经济

  • 严亚萍,陈侯旻慧,孙泽生
    2020,40(8): 45-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弹性估计和情境模拟方法,测算2020—2028年28个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合作潜力。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的产能合作潜力由2020年的2 728.42 万kW增长至2024年的9 305.86 万kW和2028年的14 518.82 万kW;②南亚的印度电力合作潜力远超其他国家且出现断层现象,具备巨大的电力产能合作潜力;③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土耳其和科威特在内的西亚、北非地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和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均具备很大的合作潜力;④产能合作潜力靠后的主要有中东欧地区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前苏联地区的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乌克兰等国家。
  • 邱立新,周田惠,周家萌
    2020,40(8): 56-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用煤权市场交易是解决“去煤”问题,实现煤炭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用煤权交易系统纳入复杂适应系统中揭示用煤权交易的本质,剖析用煤权交易系统的主体多样性、主动适应性、变化非线性和灵活层次性等复杂性特征。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Multi-Agent思想,构建了用煤权交易系统的一般逻辑框架,阐释了用煤权交易系统的运行机理以及统筹引导机制、动态调整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执行保障机制四个核心机制,提出用煤权交易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 魏倩倩,薛晔
    2020,40(8): 64-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能源安全战略,围绕能源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发展理念形成新气象。在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3个维度的基础上延伸出13个三级指标,并构建和拟合SEM对指标体系优化,依据路径系数进一步计算其权重。以2010—2017年省级层的能源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将权重和数据汇总得到各省的综合质量指数,结果表明:①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受经济高效维度影响最大,其次是清洁低碳、安全可靠;②2010—2017年各省的能源发展水平整体是上升趋势;③我国各省的能源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能源大省和经济快速发展省份之间差异显著。
  • 能源与环境

  • 赵亚楠,逯进
    2020,40(8): 73-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16年中国西部地区12省(区)86个地级市样本,讨论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西部环境污染的影响特征,并对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即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受人力资本的影响,反之亦然;而中介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溢出效应”“外资溢出效应”和“财政溢出效应”形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传导机制。据此,西部地区可在持续强化有效人力资本积累和适应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充分优化并有效升级产业结构、持续吸收高质量的外资以及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以此强化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企业管理

  • 王婷,安增龙
    2020,40(8): 8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2012—2019年我国A股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作为研究样本,就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以及企业成长性对研发投入产生企业效益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短期效益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显著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当期;研发投入滞后期对企业长期效益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种负向抑制作用在当期和滞后初期不显著,随着滞后期延长显著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型;企业成长性对研发投入产生短期效益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研发投入产生长期效益没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