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王永中
    2020,40(12):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吕靖烨,史家荣
    2020,40(12):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我国煤炭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秦皇岛动力煤5 500 kcal现货日价格作为样本,利用GARCH族模型测度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特点,构建GARCH-VaR族模型估算VaR值,并对比GARCH-VaR模型和TGARCH-VaR模型刻画风险的准确度。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价格波动具有强聚集性以及长期记忆性,而煤炭市场则具有非对称效应,利空消息对煤炭价格波动的冲击远远小于利好消息对其的冲击,运用VaR模型发现,风险的波动幅度较大,并且无显著的趋势。通过对比GARCH-VaR(1,2)模型和TGARCH-VaR(1,2)模型得出,GARCH-VaR(1,2)模型实际损失天数小于预期损失天数,说明该模型高估了煤炭市场的风险,而TGARCH-VaR(1,2)模型对煤炭市场的风险测度准确合理,能够较好的刻画波动风险。
  • 刘自敏,韩威鹏,张娅
    2020,40(12): 10-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消费空间关联关系及其角色演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合作对网络内各国间能源消费联系的促进作用仍然较弱;但从时间趋势看,沿线国家能源消费网络关联性逐年增强,在网络中的地位渐趋平等,网络稳定性得以提升,这有利于减少沿线能源贸易的不确定性,降低能源风险。②卡塔尔、俄罗斯、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国处于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地位,对其他国家有较大影响。③“一带一路”合作部分打破了以往板块间“各自为营”的局面,各板块间能源消费联系增强,能源风险随之下降。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化,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由“双向溢出”角色变为“净溢出”角色,而其他板块原有属性得到加强。④“一带一路”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各国在网络内地位的平等性和降低网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沿线整体能源强度的下降,提升沿线能源消费的空间公平性。本研究对于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消费空间关联性及其角色演化,提升对沿线能源风险防范能力,以推动未来能源合作走深走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 赵长财,杨晓文,袁家海
    2020,40(12): 23-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推动能源转型,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工作,全国碳市场有望于2021年开始运行。煤电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行业,首先被纳入碳市场的运行中,而碳市场的变动风险将对煤电经济性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对煤电参与碳市场的风险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大多数类型的机组参与碳市场会带来项目运营成本的增加。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煤电项目的碳风险压力测试模型,通过结合VaR(风险值)和情景分析,以600 MW超临界煤电机组为例,测算了不同情景下煤电参与碳市场的成本损失与度电成本的变化。结果表明:碳市场运行初期对煤电项目经济性的影响较小,中长期内则会极大地增加发电成本,极端的碳价风险将会进一步扩大损失。最后对电力企业与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刘志雄,刘馨彤
    2020,40(12): 3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印尼是我国第一大煤炭进口来源国,但在双边煤炭贸易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市场风险的产生。在分析两国煤炭贸易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与印尼煤炭贸易的市场风险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两国煤炭贸易年度数据,利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中国与印尼煤炭贸易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两国煤炭贸易的市场风险呈波动下降趋势,市场风险中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供需风险、价格风险和外汇风险。根据所得结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化解对策。
  • 能源与环境

  • 方宇衡
    2020,40(12): 4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4个煤炭生产省份,使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和LMDI加法模型对影响我国煤炭产区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解,得到影响我国煤炭产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分解结果的分析得出,在我国煤炭产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中,人均GDP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利用效应较强,其中产业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在各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研究中发现能源利用效应和煤炭消费比重效应治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由此提出在碳排放治理的过程中,应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工业能源利用强度,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好的降低碳排放的建议。
  • 赵阳
    2020,40(12): 46-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基础上,构建工业行业碳减排效率评价的SBM模型,对其碳减排效率进行评价,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结论,包括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空间较大,碳排放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对于1%的显著性检验,只有企业规模这一变量未能通过,在其他几个变量中,技术创新可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而对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发挥促进作用。
  • 发展论坛

  • 王兵,刘朋帅,邓凯磊,裴向前
    2020,40(12): 51-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煤炭行业高质量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这对矿业工程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随着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我国关闭矿井数量不断增加,矿井关闭后弃之不用,不仅对资源浪费,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问题。开展关闭矿井二次开发和利用的战略研究迫在眉睫。从二次矿山管理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实施路径3个方面出发,结合“两山”理论和矿业开发新技术,总结得出了相应的技术清单、管理清单和人才清单,为二次矿山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构想及战略路径。
  • 秦容军,
    2020,40(12): 59-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煤层气抽采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煤层气抽采量灰色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实证研究了模型的误差,以期为提高煤层气抽采量预测精度提供新的思路。
  • 赵路正,吴立新,管世辉
    2020,40(12): 65-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能源、环境、社会等综合效益,但伴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产能向深部和西部转移等新挑战,发展面临开发条件更趋复杂、利用率未达期望等问题。通过全面评估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挖掘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新形势,剖析煤层气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体制机制、项目督查和科技攻关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煤层气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张蕾欣,管世辉,侯家萍,孙旭东
    2020,40(12): 7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终端用能等创新技术被快速应用推广,氢能、核能及可再生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全球能源产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系统分析和梳理全球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政策、行动计划,并基于文献的知识图谱辨识全球能源新技术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有助于开展战略分析与决策,研判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 王志刚,刘春雪
    2020,40(12): 76-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构建合理有效的科技型企业集团绩效考核体系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阐述了科技型企业集团绩效考核的现状,并深入分析考核管理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以任务绩效评价为主线,用周边绩效评价进行调整,兼顾职能评价和奖罚评价;提高考核的民主参与程度,建立相互考评机制,实现考评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要求,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 任晓霞
    2020,40(12): 81-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降“两金”、去杠杆政策的必要性及其面临的困境,以应收账款为切入角度,通过梳理降“两金”常用工具总结资产证券化的比较优势,最后通过某企业借助ABS实现资产出表的成功案例来为上述理论提供实践支持。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是国企、央企资产出表最有效的方式,该结论为国企降“两金”、去杠杆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