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林伯强
    2020,40(11):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院士特稿

  • 王国法,
    2020,40(1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柴薪、煤炭、油气、新核能,伴随每一次能源时代更新换代的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作为上层建筑的治理体系也在不断的运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实现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构建我国现代能源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分析我国能源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生态环境约束、资源配置模式、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建设现代能源治理体系的主要因素。从能源治理过程角度出发,构建了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最终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现代能源治理体系初步构想。
  • 本刊策划

  • 方国昌,王丽,高征烨
    2020,40(11): 10-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能源互联网和能源转型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2010—2017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了两者之间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互联网建设与能源转型发展之间紧密相连但协调不足;预测结果显示2018—2025年两者之间协调度越来越高,2020年达到勉强协调,2025年达到完全协调。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能源转型发展仍然面临煤炭消费比重高,地区发电量差异大,人均电力消费不足等问题。要转变能源互联网与能源转型的发展现状,需要加大对能源工业的投资,鼓励清洁能源消费,逐渐用电力替代化石能源,利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王向前,刘晓蝶,夏咏秋
    2020,40(11): 18-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BM-Malmquist-Luenberger方法测度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随即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讨论环境规制和互联网普及率二者的协同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值为0.567,呈现出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每年增长7%,技术效率指数EC平均值为1.06,技术进步指数TC平均值为1.01;环境规制和互联网普及率以及二者的协同都有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为负,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都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起正向促进作用。
  • 王永利,高铭晨,陶思艺,周泯含,韩煦,姚苏航
    2020,40(11): 25-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发布的《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2019)》报告预计“十四五”规划期(2020—2025)是中国光伏启动加速部署期,光伏作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应用领域众多。分析了全寿命周期视角下光伏发电正负外部性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考虑环境外部性对核算光伏发电成本的具体影响,并将环境外部性成本、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理论和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概念深入贯彻光伏发电成本核算中,从而构建了测度模型。最后,以中国某光伏发电项目为例测算了光伏发电的LCC-LCOE,测算通过对比关键因素对光伏发电成本的影响程度,从而提高光伏系统在能源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
  • 刘虹,赵晓东
    2020,40(11):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需求响应是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电力需求响应技术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构架,使得各种能源系统的供需储运各环节变得更加密切与互动,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挖掘和投资于电力需求侧资源,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大型能源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传统的电力需求侧“负荷”已成为一种既具弹性,又具价值还可以调节的重要电力资源。重点回顾和介绍了我国电力系统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的基本情况,在总结分析部分先行示范省份开展需求响应实践的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开展电力需求响应提出具体措施与建议。
  • 姜大霖
    2020,40(11):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巴黎气候协定》要求各缔约方国家及早制定并提交面向2050年的中长期低碳转型战略。在当前形势下,能源互联网被认为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途径。综述了国内外能源低碳转型战略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中国通过可再生能源结合储能技术、煤基能源结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均可实现能源系统大规模碳减排。同时,构建了“安全-经济-环境持续”三角+公众认可度的分析框架,综合分析不同转型路径在技术成熟度、产业影响、成本效益、政策需求等方面的特点。研究认为,中国中长期能源低碳转型应当立足国家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和现有能源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同时,着眼长远进行变革性、战略性技术储备。此外,还需加大对不同路径间具有耦合潜力的关键技术,如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新能源制氢等的前瞻评估。
  • 武传宝
    2020,40(11):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力行业低碳转型面临的困惑,明确了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供给侧、电网设备和需求侧3个层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电力行业的潜在影响,重点考虑气候变化适应性,着重从政策体系构建、技术研发和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价3个方面提出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框架,以期为电力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同时,鉴于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环境、能源、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诸多领域构成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水-土-粮-能”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方案及策略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
  • 张景钢,项小娟,
    2020,40(11): 49-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炭能源低碳化发展对国家与企业应急救援管理能力的影响,根据我国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指出的“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政策指引、“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探究煤炭能源当前利用形势、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低碳化引起的技术革新和危险因素变化,明确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受煤炭能源形势变化的影响,提出了传统能源应急控制应转向新型能源应急控制、提升天然气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污染物处理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智能化建设、提升新技术引发危险因素应急救援方案和演练能力等建议。
  • 能源经济

  • 李媛,魏晓平
    2020,40(11): 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我国煤炭价格高度波动性和周期性,引进一种新的描述煤炭价格的方法——机制转换模型,用煤炭期货价格校准了MRMR、MRGBM两种机制转换模型以及传统的均值回归(MR)模型的参数,发现每种机制呈现出不同的平均回归速度,反映了煤炭价格在不同机制下的状态。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均值回归模型相比,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煤炭价格的预测效果更优。
  • 王思薇,薛培艳
    2020,40(11): 59-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机构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收集我国20家煤炭业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统计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机构投资者持股、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煤炭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煤炭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和煤炭业上市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机构投资对企业价值的积极促进作用。
  • 发展论坛

  • 李梅,孙振明
    2020,40(11): 65-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矿业正在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洗礼,传统煤矿正在转型为智能矿山,同时信息化技术也会对资源城市转型产生积极影响。重点分析了矿山新基建、安全生产与监管、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智能矿山建设进展,并提出智能矿山建设会积极促进所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型路径在于采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产生一系列新兴信息化产业集群,提升资源城市及其周边中心城市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 企业管理

  • 孙志伟
    2020,40(11): 7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煤炭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入手,以财富管理基金研究为理论基础,选取家族煤炭企业相对集中的山西、内蒙古等地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家族煤炭企业财富管理的特点与瓶颈,发现大部分家族秉持传统的中国式财富观,缺乏财富管理的系统认识与需求,且存在财富管理模式陈旧、服务机构缺失的状况。在厘清企业资产与家族财富界限的前提下,通过设立系统化的跨代基金、稳定基金,以及家族产业基金、发展基金、公益基金等家族财富管理基金,促进财富管理弹性化及家族财富管理生态圈的构建,使得家族煤炭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 牛克洪
    2020,40(11): 78-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集团公司商业模式的构建,需要通过跨界经营,不断推动大市场、大系统、大资本和大资源融合,最终打造企业跨界运营发展的生态链。阐述了煤炭集团公司从宏观层面打造跨界运营生态链的必要性,分析认为煤炭集团公司产业板块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应从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人才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建立各产业板块之间的资源管理层次和秩序。最后,提出煤炭集团公司宏观层面产业结构调整方式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