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栗继祖
    2019,39(9):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于凡,张丽娜
    2019,39(9):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阐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分析影响转型的因素,包括产业接续定位受局限、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匮乏问题突出、环境生态破坏严重、民生问题亟待改善。同时,借鉴伊春市、辽源市、抚顺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发挥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倡导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韩淑娟,柏婷
    2019,39(9): 10-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东北三省在超低生育率、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城市化速度放缓等方面的突出现状,对比分析山西省和东三省人口老龄化、人口不断外流、人才严重流失等资源型省份的共性问题以及山西省面临的贫困人口脱贫、采煤沉陷区人口安置等现实难题,并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崔磊磊,曾旗
    2019,39(9): 17-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从经济发展不平衡视角出发,在建立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赋权结合线性加权和法将城市经济发展指数量化。将河南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与其余11个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均值进行对比研究,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指数、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创新驱动、经济基础5个一级指标发展指数上,与非资源型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只有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指数达到非资源型城市发展指数的均值。
  • 兰国辉,陈亚树,荀守奎
    2019,39(9): 2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学原理,以集对分析中的联系度替代协同度,构建淮南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淮南市2008—2017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的协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以前,淮南市经济发展系统有序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态势,而生态环境系统有序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态势,2016年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序度均呈上升态势。此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有序度均波动较大,导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协同度较低,为-0.2,处于不协同状态。
  • 孙剑
    2019,39(9): 2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政府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政府公共服务进行评价。以鸡西市的调研情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市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并且维护性公共服务评价较差,该研究对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 王文龙,罗希,崔靖
    2019,39(9):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校地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校地融合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优势,以徐州市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实践为例,提出并探索建立校地融合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徐州模式,并从3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分析。最后,从合作共赢、搭建平台、智库发力、学科交叉、融入属地资源、持续创新6个方面探索出“可推广、能复制、易成型”的校地融合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 改革聚焦

  • 符田媛,张锦
    2019,39(9):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家政策和山西省地方政策同时着手,基于政策权威、政策措施、发布主体、核心领域、相关内容、政策组合、政策时效7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通过改进的PCM指数模型法计算山西省煤矿绿色转型政策综合力度,并以此评价山西省煤矿绿色转型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一方面山西煤矿绿色转型政策综合力度得分经历2007年3.93分与2017年9.48的两次峰值,以及2011年1.53分的一次谷底,呈波动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政策数量和政策组合为政策综合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当前山西省煤矿绿色转型政策的综合力度较强,取得了各方面的显著成果,但绿色转型政策相关内容仍不够具体,未来制定政策时,需进一步加强在绿色转型区域一体化和产业绿色化发展方面的关注。
  • 王喜莲,贾县民
    2019,39(9): 4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渐深入,绿色转型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结合煤炭企业转型实际,构建了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共25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陕西某煤矿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但整体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各子系统的贴近度数值来看,驱动力、状态和响应系统均呈现上升态势;压力系统呈现下降;影响系统波动较大。该研究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将为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或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探索。
  • 常江,胡庭浩,周耀
    2019,39(9): 51-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的经典案例。在论述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概况和生态修复背景的前提下,从土地复垦、景观开发、环境监测、产业复兴4个方面剖析了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体系,进而探讨了相关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示范效应。
  • 理论探索

  • 刘志雄,陈红惠
    2019,39(9): 5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UN Comtrade 2008—2017年中国与东盟能源贸易的相关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中国与东盟能源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能源产业内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为辅,中国与东盟各国能源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内贸易结构呈现垂直型和水平型兼具的混合特征,其中垂直型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中国与东盟能源贸易增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中国与东盟各国能源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引起。
  • 郭小飞,李红霞
    2019,39(9): 6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煤矿工人的安全态度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安全态度测量表,并对200名一线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证明所编量表有效;利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个人因素对安全态度的影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安全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矿工安全态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安全态度影响最大的是安全管理与事故认知,管理者应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安全认知教育,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发展论坛

  • 韩芸
    2019,39(9): 68-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转型是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山西省推动能源革命的必然路径。通过对山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能源转型的实践分析,深入探究山西能源转型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西省应从能源生产、消费、体制、技术改革等方面寻找突破点,包括开展用能权交易、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发展煤基低碳科技、构建煤电一体智慧能源体系等,走出一条符合能源发展趋势、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 林俊,康迎春
    2019,39(9): 75-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印度的煤炭工业、采矿设备发展情况和安全准入认证管理,简要分析印度采矿设备市场及中印采矿设备合作前景,梳理两国采矿设备安全准入管理异同,提出采矿设备出口印度的建议,为我国采矿设备出口印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为推动我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矿设备产能合作提供有益参考。
  • 管理宝鉴

  • 张晓权,
    2019,39(9): 79-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其面临的法律风险也必须予以关注。该法律风险包括法律冲突风险、法律变动风险和法律执行风险。防范法律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行动。就政府而言,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多边投资协定、区域投资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提供稳定法律环境的公共产品;加强和完善国内有关海外投资保护的法制建设;鼓励和支持建立促进海外投资的社会机构。就企业层面而言,要树立法律风险意识:在对外投资时通过防火墙公司规避母公司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了解投资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增设预防法律变动的合同条款。
  • 王祥明
    2019,39(9): 8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力号召,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运营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为了应对这些变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亟需提升。在煤炭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分析现代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