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论

  • 袁亮
    2019,39(5):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策划

  • 张农,阚甲广,王朋
    2019,39(5):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诸多矿井因生命周期到达或去产能要求而关闭,煤矿进入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阶段,废弃煤矿数量持续增加。基于数据统计及分析,回顾了煤炭工业发展历程,阐明了废弃煤矿形成原因,提出了废弃煤矿基本概念。从五大区煤炭资源赋存现状、典型省份矿井关闭情况以及废弃煤矿潜在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得出了当前我国废弃煤矿数量以及可利用资源概况。为我国废弃煤矿资源精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并针对未来开发利用方向给出了相关建议。
  • 李全生,李瑞峰,张广军,张凯,杨英明
    2019,39(5): 9-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系统调研分析我国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典型案例,研究提出2020年、2035年及2050年我国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与工程科技,并提出了推进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 武志德,郑得文,李东旭,邓雪杰
    2019,39(5): 15-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战略储备和调峰保供的重要设施。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废弃矿井改建地下储气库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煤矿和盐矿开采形成的地下空间特点,提出了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技术方法,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的地下储气库建设方法,形成了基于地质条件、地面条件、工程技术条件及经济可行性的废弃煤矿与废弃盐矿改建地下储气库的库址筛选原则,调查了我国房柱式开采煤矿和废弃盐矿的分布,分析了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地下储气库的潜力,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 孙文洁,李祥,林刚,曹成龙,张嘉伦
    2019,39(5): 2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关闭及废弃煤矿数量的增加,其产生的矿井水也被大量排出、废弃,不仅导致了可再利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还威胁着矿区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现状以及废弃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并选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未来废弃矿井水的供需关系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针对供需关系对我国未来废弃矿井水进行了平衡分析。最后,对我国废弃矿井水资源化及其他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 汪秋菊,刘宇
    2019,39(5): 25-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逐步推进,关闭/废弃矿山的数量急剧增加,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是解决废弃矿山现实问题、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废弃矿山资源再利用的角度,从建筑形式、历史呈现、精神财富、文化特征4个方面入手,剖析了废弃矿山旅游资源特征,明确废弃矿山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内在要求,提出“废弃矿山+旅游产品”、“废弃矿山+旅游业态”的工业旅游开发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推动废弃矿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政策举措,对废弃矿山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市场分析

  • 吕靖烨,张超
    2019,39(5): 31-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4—2018年广东省碳交易价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广东省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碳市场的建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减排成效,企业发电成本、当地用电量都会左右碳价格的走势,欧洲CER期货价格依然是影响广东省碳交易价格的最显著性因素,同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以及国际天然气价格等都对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存在正向影响。基于此,我国应该继续推进碳市场建设、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巩固减排效果,同时关注国际碳排放价格走势,提前做好能源价格预测,掌握能源价格走势,衡量碳减排成本与能耗成本之间的差异,找到能源选择与节能减排间的平衡点。
  • 理论探索

  • 李国敏,杨蕙馨,李玮
    2019,39(5): 38-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定量测度煤炭行业发展质量,采用系统论视角,将煤炭行业看作是由经济、生态和安全3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选取山西省煤炭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山西省2008—2017年间煤炭行业发展质量及其时序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8年的0.28提升到2017年的0.88;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坚持生态环境修复是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经验;经济子系统发展滞后是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的短板。未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应继续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生态环境修复,鼓励和引导煤炭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向产品价值链高端攀升。
  • 马贵凤,李载驰,雷仲敏
    2019,39(5): 45-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目标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做出综合评价是确保投资企业选择正确的投资区位、降低投资风险和获取合理投资收益的关键。以“一带一路”能源投资合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3个链条的角度对“一带一路”主要能源合作国家进行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一带一路”主要能源合作国家的能源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投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伊朗、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以色列、斯洛文尼亚和印度这9个国家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能源合作国家。这9个主要能源合作国家中俄罗斯的综合评价水平最高,是中国跨国能源投资企业等投资主体进行海外能源投资的优先选择对象。
  • 袁婷,张伟,
    2019,39(5): 5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融资过程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配置两个阶段,以24家煤炭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两阶段DEA模型对其整体融资效率及两个子阶段效率进行测算,从时间、企业两个视角对融资效率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各要素的松弛变量。结果表明:煤炭上市企业融资效率两极分化严重,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资金筹集效率是导致整体融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过度依赖债务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额与企业规模不匹配。
  • 发展论坛

  • 牛克洪
    2019,39(5): 61-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下,针对中国煤炭市场及煤炭企业变革情况,提出煤炭工业发展的八个战略新取向,包括全球煤炭产业发展变化的新取向、中国煤炭供与需区块化逆向格局的新取向、中国煤炭公铁运输方式政策变革的新取向、煤炭清洁化供给及消费的新取向、中国煤炭企业向“两商模式”转型的新取向、煤炭企业管控方式变革的新取向、煤炭企业管理创新与升级的新取向、煤炭智慧建设的新取向。
  • 蔡启然,仲淑姮
    2019,39(5): 6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煤炭工业实现科学产能的基础支撑。在介绍我国煤炭科技的发展现状基础上,通过分析煤炭科技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在明确技术创新目标前提下,以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和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为基础,以优化技术研发机制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为核心,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控制机制进行全过程控制的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从而为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李浩荡,张庆华,朱拴成,张淑同
    2019,39(5): 7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但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针对主要问题,归纳总结了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分析了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设定了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两阶段目标及五大转变价值导向,梳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完备条件,提出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 管理宝鉴

  • 向冰
    2019,39(5): 77-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以投入为导向的DEA模型对2012—2018年我国民营能源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测算投入要素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研究表明:我国民营能源上市公司总体技术效率较高,除龙宇燃油一直处于最优外,其他公司仍存在改进空间。改进方式应主要通过优化规模水平,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制度和管理水平。研究期径向调整均值为10%,个体差异大。准油股份径向调整值最大,其次为宝泰隆。公司应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制度、规模、管理水平。投入要素中营业成本无松弛调整、管理费用松弛调整少、员工数松弛调整多。公司应相应适当减少投入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 李静
    2019,39(5): 84-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参照煤炭企业生产运营特点,提取了4区间12维度共36项企业文化指标构建了煤炭企业文化评价量表,并以榆林新能源有限公司为样本进行量表数据收集和因子分析,以此推断影响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子,构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煤炭企业文化测量体系,有助于企业实施文化问题诊断和质量提升。